第50章 成就篇(1)(1 / 3)

有所削弱的情況在1961年均得到了糾正。從1964年開始,貫徹毛澤東“春節講話”精神,進行了一係列教學改革工作:狠抓教學中心,整頓教學秩序;加強基礎課程教學;加強對學生實際動手能力的訓練;精簡課程內容,改革教學方法和考試方法;有計劃地進行教材建設工作。

3.停滯階段(1966—1977年)

“文化大革命”期間,學校的本科教學受到極大衝擊,基本處於停課狀態。強調“學生首先是學政治,其次才是學技術”;沒有統一製定過教學計劃,部分針對典型產品的需要開展教學的少量專業,其教學計劃大多按典型產品的需要來設置,完全打破了多年形成的課程體係,大大削弱了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學習和訓練,增加了學政治、學軍、學工、學農的內容;教學內容少、淺、淩亂、不係統;教材建設受到很大影響;考試被取消。

4.恢複發展階段(1978—1985年)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撥亂反正,重新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實現了全黨工作重點的曆史性轉變,開辟了改革開放和集中力量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學校教學工作也得到全麵恢複,進入一個新的曆史時期,進行了一係列改革:轉變傳統的教學思想,造就德、智、體全麵發展的多樣化人才;積極探索多層次辦學模式;調整專業設置,從理工結合、機電結合,發展到工管結合;根據培養目標和學製年限,學校自行製訂了新的四年製本科教學計劃,從1985年開始試點學分製教學計劃;以四年為整體、以能力培養為主線,重視調整課程體係,更新教學內容,全麵修訂和製定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教學大綱;加強教材建設的組織與領導,選用適合的教材或編寫特色教材;強調通過抓教學方法活動來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改革教學方法,在培養學生的能力上下功夫;重建基礎理論係、整頓教學組織和秩序;加強動手能力的培養,改革實驗教學;開展外語和計算機教學四年不斷線試驗工作;積極開展第二課堂。

5.改革發展階段(1986—2000年)

這一時期,學校以人才培養和提高質量作為教學改革的核心和目標,特別注意加強學生的能力培養,把能力培養貫穿於整個教學和管理改革之中。教學工作取得較大的成效:(1)堅持以法治校,綜合治理教學環境,全力抓學風及校風建設,我校是最早實施對公共課和專業基礎課進行統考的高校之一。(2)調整專業結構,拓寬專業,加強基礎,培養高質量人才。(3)重視建立穩定的高水平師資隊伍,穩定基礎課教師隊伍。(4)注重對學生多種能力的培養。1987年開始實施多種能力培養方案,涉及學生的科技和實驗活動、社會實踐、體育與文藝活動、音樂、美術和藝術教育等許多方麵,把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結合起來,深受廣大學生歡迎。(5)狠抓以課程建設為主要內容的教學基本建設,1987年開始製定課程建設方案,籌措資金,規劃措施和評估方案,分期分批建設校係兩級重點課程;通過課程建設把教學研究和改革落到實處,湧現出一批體現學校特色的優秀課程、優秀教師和優秀教材。(6)通過課程評估(始於1988年)、教師教學質量評估(始於1991年)和係級教學工作評估(始於1991年)建立了較為完善的教學質量保障係統,促進了學校教學管理的質量和水平,進一步提高了辦學質量。(7)因材施教,培養複合型人才。開設全方位選修課和係列講座,允許學生跨係、跨專業自願選修。從1988年開始有組織地實施主輔修製,受到廣大師生和用人單位的普遍歡迎。(8)堅持正麵引導和激勵的政策,努力完善各種教學獎勵製度,如四年一次的教學成果獎、兩年一次的教師教學質量優秀獎,定期開展的教改教研論文獎、教學管理優秀獎、優秀講義和出版教材獎等等。(9)加大實驗室建設力度,探索實驗教學係統改革,形成新的實驗教學體係。主幹課程實驗獨立設課;1988年建立電子實驗中心,提高公共技術基礎課實驗教學質量;集中資金,重點建設基礎課實驗課程和公共技術基礎實驗課程;積極支持各係和專業開展實驗教學係統改革。(10)深化學分製改革,進一步調動教和學兩方麵的積極性。1985年開始試行的學分製為我校人才培養的基本規格和質量打下了科學的基礎。1995年開始在新生中全麵實施學分製改革方案:實施更加靈活的教學計劃,在專業、課程以及教師上課方麵給學生一定的選擇權利;建設新型的教書育人隊伍,廣泛設立導師、導生製;建成學生選課係統;加速後勤工作改革,完善為教學服務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