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深化改革、快速發展階段(2001年至今)
進入21世紀,學校始終把本科教育作為學校工作的基礎和主體,把教學工作作為學校的中心工作,把教學質量視作學校辦學的生命線,以深化教學改革為動力,不斷進行教育創新,以實現高素質創新型專門人才的培養。(1)把2002年確定為教學改革年,開展了全校範圍的教育思想大討論。樹立了“辦學以育人為本,育人以教學為先,教學以質量為重”的思想和“以教學質量為中心,基礎理論與工程實踐並重”、“以‘3+6+X’精品課程建設為主線,全麵推動教學質量工程建設”的指導思想。(2)堅持“以電子信息科學技術為核心,以工為主,理工滲透,理、工、管、文協調發展的學科結構,全麵實施素質教育,推進科技教育與人文教育相融合,構建高層次、多類型的人才培養體係”,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人才。
(3)2001年,全麵修訂了人才培養方案,實施了新一輪學分製改革。突出理論基礎與工程實踐並重,人文教育與科技教育交融;強調因材施教和學生創新能力培養。(4)加大資金投入,改善辦學條件,強化教學基礎設施建設。2002年底投入專款開展教學優質工程建設,力爭在3~5年內建成3~5個國內知名的品牌專業、10門國家級精品課程、50門省級精品課程和70門校級精品課程、30種優秀教材和一批教學名師。(5)構建科學的實踐教學新體係,強化工程訓練,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學校在原有“三段式”電子實驗基礎上,建立和完善了實踐教學與科技創新相結合、實驗室建設與校企共建相結合、工程實踐訓練與校外基地培養相結合的“三結合”實踐教學體係。結合學科布局特點,努力構建功能配備完善,基礎課程教學和專業課程教學相互依托的四個層次的實驗室群,即麵向全校的基礎實驗中心、麵向各專業的專業實驗室、麵向部分專業與企業的校企聯合實驗室及麵向部分專業開放的省、部級以上重點實驗室,同時還積極建立校外實習、實訓基地。(6)努力完善教學質量保障監控體係。學校借鑒ISO9000和全麵質量管理思想,過程管理與目標管理有機結合,建立和完善了包括領導保證製度、院部目標責任考核製度、首席教師目標責任製度、初(中)期教學檢查製度、教學督導製度、學生教學質量信息反饋製度、課堂教學質量評價、實驗教學質量評價、畢業設計初(中)期檢查製度、示範性畢業設計答辯等一套行之有效的具有鑒定、診斷、調控和激勵功能的教學質量監控與保證體係,保障和提高教學質量。
二、近年來我校本科教學成就
1.進一步完善了基礎理論與工程實踐並重的人才培養模式
2002年,學校開始構建“3+1”的人才培養模式,即用3年時間構建普通教育課和學科基礎課公共平台,用1年時間設置專業方向課程群和畢業設計實踐,工科專業按一級學科門類打通,其他專業按二級學科門類打通。在此基礎上,構建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理工滲透,基礎理論與工程實踐並重的人才培養方案。新人才培養方案強調:進一步壓縮學時,增大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與空間;在專業、課程、教師等方麵給學生更大的選擇權利;強調理工滲透、人文教育與科技教育相融合;加強實踐教學環節,強化工程訓練;實施分層教學,開設雙學士專業、輔修專業,因材施教,培養複合型人才;設立“創新學分”,強化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2.基礎課教學管理與建設不斷加強,基礎課教學質量穩步提高
與“3+1”人才培養模式相適應,學校大力實施了“3+6+X”的課程建設模式,大力加強校級、省級和國家級三級精品課程體係建設。通過實現學時、大綱、教材與考核的“統一”,完善首席教師製度,恢複助教製度等等,課程建設成效顯著。至今,已建成國家精品課程4門、四川省精品課程43門、校級精品課程50餘門。此外,2個工科基礎課程教學基地順利通過教育部驗收評估,2項“新世紀網絡課程建設工程”以優異成績通過教育部的驗收。此外,強調教材在課程建設及課堂教學中的重要性,製定了一係列規章製度以加強教材建設,規範教材選用。幾年來,我校教師共編寫了國家“九五”、“十五”規劃教材8種、“麵向21世紀教材”2種、“國防科工委重點教材”3種;10本教材入選“高等教育百門精品課程教材建設計劃”,52種教材入選國家“十一五”教材建設規劃。自2001年以來,共編寫、修訂教材37種,使用近3年出版的優秀教材和國外優質原版教材的比例達到9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