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韶華篇(12)(3 / 3)

在1982年10月至1987年4月底的63期院刊中,我們突出了兩個方麵的宣傳:

一是加強言論工作。言論是一張報紙的旗幟。我們以“本報評論員”、“編後”和“雜談”等形式,編發了79篇(教師49篇,學生30篇)言論。這些言論的內容,既涉及學生的課堂秩序,球場賽風,又觸及學生的課餘生活。當學生中出現自由化的苗頭時,我們及時刊發了《且說紀律美》和《從“自由電子”說開》(兩文分別獲得四川省和高校頒發的二等獎和一等獎),以啟示學生要遵守學校紀律。我們針對出國留學的學生學成後滯留國外不歸的現狀,撰寫了《話說根深葉茂》的言論,呼喚他們學成後回國為祖國效力。此文1990年9月被《人民日報》(海外版)轉載。

我們還關注學生課餘的戀愛與讀書生活。學生黃建山,因被女友多次提出終止戀愛關係,即懷恨在心,竟由多次拳腳交加發展到用鐵坨砸傷女友的頭,以故意殺人罪被判處3年有期徒刑。我們在編發通訊《惡夢醒來》對他封建腐朽的戀愛觀曝光的同時,配發了言論《法治的另一麵》、《少男少女ABC》和《黃建山一案的啟示》,從不同側麵分析了他腐朽的戀愛觀和知法犯法的錯誤,警示同學們既不要影響自己的學習,又要樹立正確的戀愛觀。

二是突出教書育人的報道。我們重點刊登了三係優秀青年教師惠恒榮就學生普遍關注的信仰、愛國、人生觀和怎樣做人等幾十個問題,進行了8次麵對麵的“師生對話”。惠老師知識淵博,才思敏捷,語言幽默,寓思想教育於傳授知識之中,既向學生傳授知識,又教給學生做人的道理。學生反映,“惠老師的解答,令人心悅誠服,值得一談。”這一係列報道還在省市好新聞的選評中,分別獲三等獎和一等獎。

1982年複刊後的《成電》,在各部、係成立了通訊組。由通訊員為院刊撰寫稿件。《成電》院刊編輯部還在1985年被評為成都市的先進集體。

我在《成電》院刊工作的8年中,深感報道優秀學生成長的力度不夠,有損於我們編輯方針應主要麵向學生的初衷,至今仍讓我心存遺憾!

(作者:蕭鑒昌,原《成電》院刊編輯部主任,副編審)

在電訊校園學習、生活和工作已經30餘年了,電訊園那一條條小徑,一個個角落,都曾留下我和朋友的腳跡和身影。那磚廠、靶場、菜地、工地;那沙河、梧桐、雪鬆、梔子花;那三五灶禮堂,那雷達天線、那水塔、那木工房,甚至那“文化大革命武鬥”留下的小小塋塚。

成電的校慶情結一直留在我的心中,從建院30周年算起,每逢5、10周年我都將心中的感想和情思化作一首詩、或一首詞、或一首歌、或一篇文獻給她。今年,50歲的成電母親的生日,兒女們同樣從四方歸來、帶給她祝福,從五洲飛信,遙祝她生日。翻開曆史的記憶本,我把當時在成電校慶時的寫作也找了出來。看看過去的抒懷,感覺就還在昨天。回首昨日的校慶,又引發無數聯想。

校慶的紀念,人們總把回憶、讚美、眷念、祝福等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還將那與校園生息相關的曆史和事物入詩入畫、入歌入文。同學的團聚,也在校慶這一天達到高潮,當年蓉城折柳相別,今朝校園舉杯歡聚,昨天、今天、明天;青年、中年、老年;情景尤在,感情依然,展望未來,抒展情懷。當然,也免不了對校園做一細細的審視,想從其中找到那存留的記憶,那愛情的萌芽,那青春的身影,那書生的意氣,那曆史殘留的滄桑,那少年輕狂時的印痕……

50年彈指揮間,50年星移物換,50年友情深深,50年思緒綿綿。此時,那曆次校慶的抒懷又把我帶入浮想聯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