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韶華篇(12)(1 / 3)

留學80年代

80年代封閉辦學的格局被打破以後,留學工作提上議事日程。由於當時留學的國家多為歐洲和美國,而師生的外語水平普遍較低,因此語言能力的提高就成為當務之急。學校首先成立了外語培訓中心,每年引進10名左右外教,通過課堂教學、交流講座等形式在全校範圍內開展英、法、德、日等語種的培訓。

當時,我校不是教育部直屬高校,留學名額較少,學校開辟渠道,從教育部、科技部、電子工業部、機電部、四川省等各處爭取名額,從世界銀行貸款裏扣錢出來資助留學,通過校際交流爭取獎學金,這一係列的措施打開了我校80年代初期出國留學、進修的局麵,派往國外的留學生及進修教師逐年增加。從最初一年三四人到80年代後期的每年幾十人,僅1989年一年就派出了45人出國留學,整個80年代共派出300餘人次出國留學,並且大多數留學人員都歸國效力。這組數字背後隱藏的不僅是出國留學人數的劇增,更是開放的辦學理念和先進教學資源的引進,同時也是優秀人才培養和成長的曆程。

80年代初,不僅留學名額來源五花八門,出國留學的形式也多種多樣。從短期訪問到長期進修,從訪問學者到攻讀學位,成電師生的身影在活躍。最初一批出國進修的老師已成為業務骨幹的教授、副教授,如陳星弼、劉錦德、肖先賜等。後來陸續出國訪問、進修、攻讀學位的一大批老師,如周明天、盧鐵城、劉亞康、向敬成、陳艾、李肇基、唐明光、李宏福、劉心鬆、陳光、聶在平、楊中海、彭啟琮、劉永智、羅瑞林、盧亞雄等,後來都成為學校各方麵工作的中堅。

對外合作打開了交流的窗口

在組織校內人員出國進修的同時,學校還開展了大量的“引進來”的工作。80年代,通過短期講學和講座等形式請來200餘名國外知名高校的著名學者。來自耶魯大學、加州理工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麻省理工大學等世界著名大學的學者,蔡紹棠、赫希菲爾德、葛守仁、陳惠開、雅裏夫、格芬爾、舒曼等世界一流的科學家,為我們帶來了國際前沿領域的學科信息,指導學校的教學科研工作,其中20餘位外國專家還被聘為學校名譽教授。學校還與20餘所國外知名高校建立了校際合作關係。一流的學者,高水平的交流合作,為我校師生打開了一扇扇了解世界的窗口,極大地推動了學校的發展。與國外著名大學和知名學者的交流不是單向的,而是雙向的。在請進來的同時,成電的良好學風、紮實學術給學者們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們也為我校開展更廣泛的對外學術交流提供了途徑,當時部分師生赴外留學、爭取獎學金就是依靠他們的幫助。

同時,我校還與一些國外高校開展了科技合作。如與德國慕尼黑大學開展的民用雷達項目,利用了大眾汽車公司的基金資助,完成了8毫米成像雷達的設計,成功應用於高爐爐麵的成像。周明天、劉錦德等老師與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合作成功研製出80年代我國較早的微機“紫金2號”,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與日本電氣通信大學合作開展的機電一體化項目,開啟了雙方長期的友好合作,我校還與日本電氣通信大學的娓穀誠教授結下了深厚友誼。80年代的國際交流還為學校引進了生物電子學、管理工程等新興專業,開辟了新的學科方向。

學校每年派出數十名教師參加各地舉行的國際學術會議,80年代共160多名教師參加了110餘次各種國際學術會議;同時,組織40餘人次赴國外大學進行講學和合作交流,組織30多個團、250餘人次對國外著名大學的辦學、管理等進行考察。這些措施使得學校及時了解了各學科最新的科技成果和發展動態,促進了教師水平的提高,並擴大了學校在國際電子信息領域的影響,提高了學校在國際學術界的地位,使我校一些有名望的教師在國際學術組織或刊物中擔任一定職務,並聯合召開國際會議,聯合進行科學研究和研究生培養等。

我校還積極開展與國外著名公司、學會的交流。美國物理學會、電子學會等著名學會,西門子、IBM等著名公司與我校的長期良好合作的基礎都奠定於80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