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韶華篇(11)(1 / 3)

還有一位講中共黨史的老師,也給我們留下了深刻印象。記得那是一個政治課的補習班,我和張維寧同學經常坐在一起。這位老師不僅對中共黨史爛熟於胸,而且他一反當時政治課的八股教條,通過史事給我們傳授了當年的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夠以弱勝強、不斷壯大的道理。聽他的課就像聽故事,通過聽故事又聽出了一些深刻的道理,這些道理讓我終身受益。現在我在研究因特網技術和網格技術時,還常常參照當年在成電學到的這些社會科學道理。

體現成電學風的專業課例子是俸遠禎老師講的“計算機組成”。他的課程有3個特點:第一,由淺入深、係統清晰的原理闡述。俸老師授課時沒有一句空話,聽他的課是一種挑戰,也是一種享受。我還記得他上課時同學們都聚精會神、邊聽邊想,聽完以後還要仔細琢磨,生怕漏掉了一句。後來我自己也講授體係結構的課程了,才理解到要達到俸老師的境界需要何等艱苦的工作和大量的積累。第二,課程提供了全套的DJS-130計算機的圖紙,同學們可以通過實例細節,了解原理是如何在一個具體的計算機中實現的。第三,同學們都有實踐和動手的機會。我分得了2小時的DJS-130上機時間。我現在還記得上機後通過“手撥13條”啟動係統,並讓它讀入紙帶,算出結果的快樂。

我們的同學

我們7712班同學的最大特點是豪爽慷慨。我們的一位老大哥畢禮林同學教給了我很多社會知識,還幫助我背英語單詞。鄒建強同學與我結伴自學一階邏輯。李江濱同學是我們的音樂家,給我們帶來了很多音樂知識和快樂。黃越江同學是我們班的舞蹈能手,不厭其煩地手把手教我這個舞盲。我們班的體育高手朱晉蜀、黃大慶、張立等同學不斷鼓勵我參與體育活動,從不介意我拖他們的後腿。張維寧同學不僅幫助我理解DJS-130計算機的圖紙,還教會了我24式太極拳(20年後,當我見到維寧的父親張效祥先生時,我自稱是他的徒孫)。在美國的高負荷研究生學習階段,我時時從心裏感謝他們。

成電七七級其他班的同學也是豪爽慷慨、樂於交朋友的。記得有一位一係的同學,主動找我幫他在DJS-130上做一個天體物理計算。他的論文題目很有意思,叫做“室女座方向超星係團”,後來發表在國內一個雜誌上,還特別致謝了我。看起來是我幫助他,實際上他對我的幫助更大,因為他是我的計算機生涯中的第一個“用戶”(現在我在計算所主持的織女星網格科研項目,其名字可能就是在20多年前萌芽的)。七係的周長國、張蕾同學的豪爽至今讓我記憶猶新。我們的友誼延續至今,現在我每次去矽穀都住在他們家裏。

我們的環境

我們七七級同學也遇到了一個很好的校園環境。比如我們的圖書館,那個時候對同學開架,允許本科生自行借閱各種書籍和學術期刊。從二年級開始,我在圖書館開始看書。進入四年級,我在圖書館度過的時間更多,我的第一篇論文主要是在圖書館寫的,後來發表在《Information and Control》國際雜誌上,為我聯係出國留學起了作用。

我們的後勤也不錯。我特別記得成電小食堂的麻婆豆腐,味道美、分量足。那位大師傅據說原來在西南局當廚師,手藝高超,對同學也很和善。20多年下來,天南海北的麻婆豆腐我已經吃過上百家了,還是成電的麻婆豆腐排在第一。

現在,我在中國科學院計算所分管研究生教育。盡管離開母校已有20多年,我還時常從母校的教育中吸取靈感,一個例子就是計算所正在實施的“核心課程工程”,涵蓋計算機體係結構、操作係統、網絡計算等專業基礎課,我們的目標就是俸遠禎老師講授的“計算機組成”這樣的精品課程。

紮實的學風、關愛的環境,這就是我們的成電。

(作者:徐誌偉,成電7712班學生。1982年在成電獲學士學位,1984年在美國普度大學獲碩士學位,1987年在美國南加州大學獲博士學位。現任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副所長。)

籌備建校

1955年,第一個五年計劃實行之時,國家急需電子科技方麵的人才,國務院總理周恩來指示:要在西南地區成立一所以無線工業技術為主的學校,並把地址定在了成都。

我作為南京工學院的一名教師,和上海交通大學的林勁先老師、華南工學院的吳桓基老師被派往北京參加了第二機械工業部的建院籌備工作。與此同時,三所學校的部分師生也做好了搬遷的準備。同年9月接到上級通知,要求破土動工修建成都電訊工程學院。當時我國的建設力量還不強,時間緊、任務重,整個學校的建造還要從蘇聯請專家。交通更是個大問題,當時寶成鐵路還未修建,籌備人員隻能從北京坐船經武漢、宜昌、重慶輾轉到成都,要十幾天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