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韶華篇(11)(3 / 3)

一係列的科研成果使得成電聲譽大增,也讓科技界認識到我們的科研實力。60~70年代,聶榮臻、王震、張愛萍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先後到學校視察。

60~70年代科研攻關的成績固然突出,但更讓人感動的是科研人員熱愛科研、鑽研科研的奉獻精神。

彩電攻關期間,通宵幹活對大家來講是家常便飯。常常一到晚上12點鍾,食堂師父就挑著兩隻大桶送夜宵來了。一桶麵條,一桶饅頭,成為無上美味。吃完飯,接著幹,除了工作,大家腦子裏沒有別的事。60~70年代,電力供應不足,主樓也常常停電。停電了,大家隻得放下工作回家睡覺;電來了,同誌們就像約定了似的,紛紛趕到主樓工作,無論是白天還是夜裏兩三點鍾,幾乎天天如此。後來主樓安裝了專線電源,這一問題才得到解決。學校領導羊君度等同誌,也常常在夜裏來到同誌們中間,噓寒問暖。沒有加班費,沒有人強迫,但科學研究的無窮魅力吸引著同誌們忘我投入。

在保密通信機的研製攻關中,為測試產品,科研人員住在成都軍區招待所,在夜裏通信最少的時候做實驗,從晚上一二點鍾一直幹到天亮,天天通宵,就這樣持續工作了近一個月。有的同誌身體狀況不好,但仍然堅守崗位,心裏隻裝著工作。工作雖然辛苦,但為祖國做貢獻的信念支持大家克服困難,愉快地工作,愉快地幹出成績。

“文化大革命”中的科研工作,沒有一分錢獎金,但同誌們熬更守夜,就著煤油爐煮厚皮菜、煮麵條充饑,毫無怨言,全身心投入科研工作,心無旁騖。同誌們對科研的熱愛與對學校的熱愛同樣赤誠。下雨了,自己家裏的窗戶來不及關,卻光著腳丫忙不迭地跑回主樓關辦公室的窗戶;加班回家晚了,去沙河買碗麵條對付晚飯;兩三百萬的課題,給科研人員提供的福利僅僅是二兩茶葉……

正是在這樣一批科研人員的忘我工作中,我們才完成了一批高質量的科研項目。地-地火箭遙測遙控設備,數據傳輸糾錯檢錯設備、“O”型返波管、大規模集成電路等一係列高水平的項目奠定了成電科研的基礎與聲譽,贏得了學術界的尊重。

60~70年代的大型攻關項目更為重要的作用在於:為學校鍛煉了隊伍,培養了一批高水平的科研人員。當時,許多年輕的科研人員成為研究的主力軍,即使是剛剛畢業的大學生也加入了攻關隊伍,這批年輕的科研人員,後來成為學校科研工作的棟梁。攻關項目也使得學校有了一批當時非常先進的儀器設備——誤碼測試儀、寬帶示波器等,也為科研人員的成長提供了物質基礎。

執著的投入、無私的奉獻,築就了成電追求卓越的精神,奠定了成電深厚的科研功底,為成電贏得了一片讚譽……

(黎藜根據楊鴻詮、吳小平、楊鴻謨等口述整理)

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高等教育逐步實現了真正的開放辦學,我校的外事工作也實現了質的突破,轉變了觀念,拓展了交流途徑,從少量引進外語教師到大規模派遣留學生及進修教師,並大量引進科技專家進行短期講學和交流,從3個人的外事組到外事辦、外事處,學校外事工作的全麵鋪開也為80年代教學、科研、人才培養上台階奠定了堅實基礎。

世行貸款與三心一所

1981年,學校獲得世界銀行貸款600萬美元(後來追加至800萬美元)。就是利用這筆錢,我們建設了三個研究中心:微波中心、計算中心和材料分析中心,引進了一批先進設備,在硬件上走到了全國高校的前列。微波中心引進了矢量網絡分析儀、頻譜分析儀等先進儀器,通過派出國學習、請公司高級技術人員調試設備等措施為我們培養人才、開設講座,既使師生們熟練掌握了先進設備的應用,又開拓了大家的視野。計算中心引進了從大型機到小型機的大量設備,材料分析中心引進了掃描電子顯微鏡,使中心的電子實驗手段在國內高校中均達到了較高水平。這些先進的設備使教學科研得以在較高平台上開展。

同時,學校還利用聯合國發展組織無償援助的60萬美元建立了微機所,開發了微機軟硬件設施,開發了UNIX操作係統及國內較早的微機“紫金2”,周明天、劉錦德、盧顯良、熊光澤等也成為微機所及學校教學科研的骨幹。

三心一所的建立引進了設備、培養了人,成為成電80年代快速發展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