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韶華篇(11)(2 / 3)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1956年9月,有著1500多名新生的成都電訊工程學院終於順利開學了。

海納百川

周公吐哺,天下歸心,成電以海納百川的氣魄招納了八方賢才。入川的交通很不方便,連基本的儀器設備都難買到合適的,不要提師生們大規模的搬遷,更是幾經輾轉。相比之下,成電的建設速度尤顯突出了。三所院校的電訊係彙集了雄厚的實力,組建出了一支電子工業界不可輕視的科研和教學力量。

麵對一張張風華正茂的新麵孔,我感受到肩上擔子的分量。然而,硬件設施的不完善,教學與實驗設備的匱乏,都給學校建設和教學工作帶來了極大的困難。蘇聯專家的撤走,更令我們雪上加霜,實驗室修建工作隻能靠自己探索與琢磨。

鑄成學風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那時候,不隻是教師對學生嚴格,學生們自己也嚴格要求自己。大部分學生的生活都很艱苦,有穿草鞋的,更有赤足來上課的,但是無論寒暑,學生們學習的勁頭無可抵擋,因為他們知道這幸福來之不易,就更加珍惜這學習的機會。我們學校素以學風優良聞名川內外,這與教師們建校之初就從嚴治教的工作方針是分不開的。

當時,學生都沒有教材,就連老師也不一定有。一方麵國家的經濟實力有限,另一方麵也因為當時國內根本就沒有某些課程的漢語教材。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隻能夜裏翻譯國外的教材,查資料,找數據,整理講義,第二天給學生講,常常因此而熬到深夜,就連來自莫斯科的列別捷夫和列寧格勒(現在的彼得格勒)的羅金斯基這些蘇聯專家也是如此。

自強不息

作為一名教師,不埋頭苦幹絕對不能把課教好;作為一名學生,不付出努力怎麼能有收獲。我雖然已經退休了,但是作為成電的“見證人”,一直關注著它的成長。我們要想把成電建成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高水平大學,就特別需要有創新精神。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創新精神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沒有了創新精神,就會跟在別人屁股後麵,被別人牽著走。我知道咱們學校辯論隊獲得國際大專辯論賽冠軍,作為一個理工科為主的學校能在這方麵取得如此好的成績,這就說明,隻要遵循規律,方法恰當,通過自己不懈的努力,沒有什麼事情是不可能的。

隻要領導、老師、學生一起努力,爭創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高水平大學就一定能夠實現。

(劉樹杞口述吳丕田野孫含光整理)

科學研究是學校發展的基石,重視科研工作是成電的傳統,從建校開始,科研就是學校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建校初期,科研部與教務部、總務部被稱為學校的三大部門。雖然建校時教師僅200餘人,但從1956年起,學校的科研工作就一直沒有間斷過,承擔了大量國防及民用科研。

1958年,學校研製成功模擬計算機,60年代中期又參與了441B數字機的研究。數年以後,外國專家仍然對我們當時在計算機領域的研究水平讚歎不已。50年代,我們研究的波導管技術領先全國,當時校辦工廠的加工、製造水平也非常高,生產的波導管可直接投放市場使用。

“文化大革命”中,學校教學等工作基本處於停滯狀態,一些人在“文化大革命”中忙於武鬥和政治運動,許多人就做逍遙派,而成電的科技工作者則全身心投入到科學研究中來。60年代,我們承擔了國家重點攻關項目——彩電攻關,組織各個學科的100多位老師參加攻關。作為彩電攻關南方片區的主力軍,我校會同南方18個省市的技術專家,從零開始,直接跳過黑白電視,成功研製出了彩色電視接收播送係統,赴北京參加展覽時得到了中央各級領導一致好評,展現了成電的科研實力。

60~70年代,另一項重要的科技攻關項目就是保密通信機的研製。這一項目也組織了全校100餘名多學科的老師和相關研究所參與攻關。項目的成功研製讓國內同行認識到了成電的科研實力,也密切了我們與國防各單位的關係。

70年代,我校接到了為北京地鐵研製無線接續信息傳輸係統的任務。利用保密通信機的研究成果與關鍵技術,我們出色完成任務,研製出地鐵運行需要的無線接續信息傳輸設備,使得地鐵各站點、列車與總站之間的實時聯係成為可能,保證了地鐵運行的高安全性。為了做好測試技術工作,科研人員都會在每天晚上地鐵停開以後,於0:15下到地鐵測試,淩晨5:10地鐵運行前準時回到地麵。每天一個通宵,一直工作了將近一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