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韶華篇(9)(2 / 3)

大約兩年以後,管理工程係已發展成管理學院。隨著學校各項用房的調整以及對周邊環境的整頓,東院已不再適宜作教學辦公用房了,年輕的管理學院又一次麵臨搬家。當時學校提出的第一方案是搬到二係教學樓。管理學院領導班子在征求了各方麵意見後認為,為了更有利於學院今後的發展,樹立管理學院在整個學校的形象,要求搬到當時電子科技大學唯一的標誌性建築教學主樓去。經過多次與校方溝通,加之其後又得到我的“娘家人”十四係領導的理解和支持,總算在主樓中部的三樓和二樓完成了管理學院曆史上第三次搬遷。雖然教學科研用房仍很緊張,但畢竟是“農轉非、進了城”,以後跟外界聯絡也名正言順了。

管理學院應運而生

1992年,鄧小平同誌的南巡講話,給改革開放的中國帶來了新的春天。年滿10歲的管理工程係也已羽翼漸豐。經過全係師生員工的共同努力,不僅取得了管理科學與工程的碩士授予權,各項教學、科研工作也取得長足進步。管理學院如水到渠成般應運而生了。但擺在我們麵前的困難卻很多:辦學條件差、經費短缺、外部環境亟待改善……其中最主要的還是教師隊伍急需壯大。首先是要讓一批很有發展前途的青年教師能穩定下來,給他們提供進一步發展的空間,其次是要及時引進新鮮的血液。青年教師韓老師很有才華,為了解決他的夫人調來成都工作一事,我和當時的校人事處長王永康大姐多次找到前鋒儀器廠的廠長想辦法,終於順利地在該廠醫院安排了工作。這不僅為一位優秀的人才解決了後顧之憂,也溫暖了一大批年輕人的心。當時的管理學院領導還十分注意樹立榜樣的力量,唐小我和銀路是當時表現十分優秀的青年教師,在教學與科研方麵取得了一係列突出成果。我當時擔任院和校級職稱評審組的成員,利用各種機會大力宣傳兩位青年教師的突出業績,當時全校有四名優秀的青年教師破格晉升為副教授,小小的管理學院就占了兩名,這對廣大的教師,尤其是青年教師產生了巨大的激勵作用。兩年多以後,唐小我和銀路又再一次破格晉升為教授,成為一時的美談。特別是唐小我教授,以其刻苦努力和深厚的功底,在預測和經濟領域取得一係列高水平的成果,獲得包括青年科學家獎在內的許多榮譽。愛護、推薦、提拔這樣優秀的人才關係到管理學院今後的發展和人心的凝聚。正是出於此,在我還沒有完成屆期時,就欣然把管理學院院長的重擔交給了比我更強的唐小我教授。我自己,隻是充當了一顆鋪路石而已。

走過歲月的感悟

光陰似箭,從第一天跨進成電的大門至今剛好50年整。昔日16歲的少年早已成了66歲的老翁。在我職業生涯最後的12年裏,意外而又有幸地改行從事了管理科學與工程專業的教學與科研工作。管理學院留給我最深刻的印象是人:是一大批前赴後繼、為管理科學教育事業獻身的人;是從不服輸、永爭第一的人;是充滿競爭進取和彼此關愛的人。在我擔任係主任和院長期間,領導班子中的陳偉、梁和生、趙璧全、王明止、唐小我、薑德明、韓軼等曾給予我極大的支持和幫助,在全院師生的共同努力下,為管理學院的日後高速發展奠定了較好的基礎。

2000年,屬龍的我剛滿六十花甲,學校曾組織了一次學術報告會,做完報告後,由學生提問。不料第一位提的問題是:“請問鄭院長,你對管理學院所做的最大貢獻是什麼?”話音未落,我立即回答道:“如果說我對管理學院的發展有什麼貢獻的話,我的最大貢獻是讓我的後來者超過了我。”這是我的由衷之言。我的院長繼任者唐小我教授、曾勇教授無論從哪一方麵都遠遠超過了我。今天管理學院許多當年的年輕老師也是遠遠超過了我。這是我最感欣慰的。

注:作者鄭家祥,電子科技大學管理學院第一任院長。從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管理學院由係向學院的發展過渡中做了大量奠基性和開拓性工作,對學院發展起到了承前啟後的作用。

一天,和同班同學王園婷走在一起,談論起了各自的導師來,她說:“如果馮鬥老師和諸多外國語學院的美女站在一起,我首先注意到的肯定是馮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