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革中的工作思路
上世紀80年代初,管理科學教育在我國發展極為迅速。許多綜合性大學、財經類大學、工科院校都新設了管理係。電子科技大學也在1982年開始籌建管理工程係。大部分教師都是從技術類專業轉行而來,隻有少數年輕教師是管理或財經類專業科班出身。
從技術專業轉行搞管理最大的優勢是有較深厚的數學功底及相應的定量分析手段與方法,熟悉技術、產業和產品,並在長期的教學與科研工作中積累了十分豐富的寶貴經驗,且有利於發揮電子科技大學特有的優勢和影響力,正是這些老師挑起了管理學院有關可靠性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生產組織學、技術經濟、質量管理、電子技術、電子商品特性等教學與科研的重任,有的還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然而,要使管理工程係建成與電子科技大學地位相適應、學科體係完整規範又具自身特色的係,還要做大量艱苦的工作。首先是師資隊伍的建設,必須引進一大批管理、經濟類專業畢業的研究生充實教師隊伍。從專業設置來說,當時隻有管理工程專業招了本科生和專科生,工業外貿專業隻能招專科生,少數幾名管理專業研究生還隻能授信息論專業的碩士學位。作為當時主打專業的管理工程,隻是能開出規定的必修課程,教材建設、師資隊伍、科學研究等力量都不強,特別是財務、會計和經濟類課程的力量相對較弱。此外,除了戚應軒等少數老師外,很少有老師深入到企業實踐中去。當時,我們還沒有管理科學與工程專業的碩士授予權,如何集中全係的師資力量優勢,盡快地取得該專業碩士授予權,成了全係學科建設與發展的關鍵和重點。
工業外貿專業,在那個年代是很走俏的,無論是普通大專班還是成人大專班都吸引了大量生源,這也給該專業提供了很好的發展機遇。從英國回來的王明止教授挑起了學科帶頭人的擔子。不久,從英國回來的唐小我老師、從日本歸來的苗維亞老師以及科班出身的黃柳、韓軼、史柳霞等年輕老師的加盟,進一步增強了專業實力,使工業外貿專業的師資隊伍逐步增強。然而,最大的不足仍然表現為我們的老師都缺乏外貿實務的經驗。此外,大多數老師還缺乏在國外生活及工作的經曆,缺少懂外貿的英語教師,也很少有老師在專業課中使用英語教學。
管理學科的發展需要充分發揮老、中、青教師隊伍的積極性,在十分注意發揮老教師的表率、指導作用的同時,我和當時的係黨政領導都始終堅信年輕教師是我們事業的希望所在,除了不斷補充新鮮血液外,還給他們加擔子,為他們創造進修和學習的機會,並盡快把他們提拔到重要工作崗位上加以鍛煉。當時,以唐小我、銀路為代表的優秀青年教師起到了很好的表率作用,學校後來施行的人才工程、破格晉升製度等為其後的李仕明教授、曾勇教授、韓軼教授、陳宏教授、邵培基教授等優秀人才的脫穎而出創造了重要的政策平台和競爭進取的氛圍。在教師隊伍建設中,時任副係主任的王明止教授和黃錫滋、戚應軒、朱家才、張愛民、喻蓉芳等一大批老教師給予了熱情的支持,這是我係青年教師得以迅速成長的重要原因之一。
艱苦而充滿幹勁的“第九生產隊”
幾間破房支撐起來的管理工程係,缺乏必要的辦學條件,已成為管理專業當時向前發展的重要瓶頸,極大地妨礙了管理工程係與外界的溝通合作,對教師和學生都產生不小的消極影響。然而,在一個以電子科技為主、辦學條件本來就較差的工科院校,想為一個“配角”學科爭得平等的地位談何容易!當時的教學主樓、三個係樓和一個科研樓都不能為我們提供教學用房。好容易遇到東院建臨時性學生用簡易平房,我趕忙找到時任校辦公室主任的徐洪敏同誌,好磨賴磨總算讓他同意把東院兩排簡易平房圍成一個四合院給管理工程係用。四合院正中的幕牆上貼著奧本哈默教授的名言:“使科學技術真正發展的,是科學的組織與管理。”在那個年代,這句話曾激勵過眾多獻身於管理學科的老師。這套簡易平房與學校的教學主樓比起來,一個像農村茅舍,一個像大城市的摩天大廈,難怪當時的老師們都把她親切地稱為“第九生產隊”。可就是在這個“生產隊”裏,我們曾經受住了那場政治風暴的洗禮;就是在這個“生產隊”裏,我們取得了管理科學與工程的碩士授予權;就是在這個“生產隊”裏,我們迎來了電子科技大學管理學院的誕生;也就是在這個“生產隊裏”,我們看到了國家領導人關於“管理科學,興國之道”的題詞並迎來了我國曆史上管理大學科的首次劃分與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