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在1960年底,前蘇聯政府突然單方麵撕毀援助合同,通知專家立即回國待命。正值第一個學期的教學計劃完成,專家一行還在上海、杭州參觀訪問。專家夫婦是在杭州接電後直接回國的,就這樣一去不複返了,專家的行李用品,則由外辦派專人送去北京的使館。研修班中途結束,但很多兄弟院校的進修教師仍留在我校繼續學習。
我校電子陶瓷材料專業的設置在全國屬首批,60年代初編寫了第一套全國統編教材,還負責培養了包括華中工學院、華南工學院、南京工學院等兄弟院校該專業的主幹課程教師,清華大學、西安交通大學等校製訂教學計劃時,也專程前來谘詢。然而曆史已經過去,繼續保持我校在該領域的先進地位,是擱在我們肩頭上的重任!
(錢辛)
關本康老師是一位目睹並親自參與我校建立、發展壯大整個曆程的老教授,是一位德高望重、學識淵博、做事極其認真的人。
1956年10月,在成都電訊工程學院剛建立的時候,風化正茂的關本康老師是作為蘇聯援建專家的翻譯留校工作的。當時學校周圍是農村,四周沒什麼房子,隻有幾幢樓,道路泥濘,路特別不好走。特別是下雨天,走在路上就像是在扭秧歌。關本康老師在做好翻譯的同時,還積極參加學校的建設。可以說學校到處都有他勞作的身影,到處都留有他辛勤的汗水。看到今天美麗的校園,我們仍然不能忘記像關老師這樣的前輩對學校所做的貢獻。
關老師學識淵博,治學嚴謹。記得我在做研究生畢業論文時,研究的是圓方波導的過渡,根據理論研究所得數據畫出了一條與實驗曲線非常接近的曲線,理論研究應該是非常成功的了。可關老師並不滿意,他說雖然總體上不錯,但理論曲線與實驗曲線為什麼在高端有微小差異呢?應繼續研究,找出原因。他對科研工作表現出的睿智和一絲不苟的精神使我終生難忘。
關老師教書育人,頗見功力。他講課聲音洪亮,非常有力。思路清晰,條理清楚,抓住核心,突出重點,語言生動,詼諧幽默。每堂課下來,總使你收獲良多,心中的疑問一掃而光。聽關老師講課是一種享受。
關老師對課堂教學要求很高,經驗特別豐富。從備課、講解、板書、語言等方麵都要精心設計,力求完美,這是他一貫的追求,也是對其他年輕教師的要求。我記得有一次關老師去聽一位年輕教師講課,這位年輕教師在黑板上畫圖時多了一筆,後來又把這一筆擦去,關老師對這位年輕教師講:“你是把這多的一筆擦去了,可同學們記在紙上了,他們又怎樣擦去呢?”關老師對課堂教學的這種極端負責的精神深深打動了我,激勵我一生。
一個人在一生中會遇到很多老師,對我影響最大的當然是我的導師關本康老師。老師清清白白做人,認認真真做事的精神一直銘刻在心,給我力量,催我奮進。如果說我今天能在教學上取得一點成就,那是因為我遇到了一位好的導師。
謝謝您,關老師,祝您健康長壽。
(張濤)
七十人生古來稀,今朝群叟仍獻技。聚教英才人生樂,西部開發更奮蹄。
——劉錦德作於2000年七十壽辰
“人的價值源於奉獻”,我校原微型計算機研究所所長劉錦德教授給研究生們寫下這樣的人生格言,這也是他用幾十年的奮鬥譜寫的人生華章。作為我國最早從事計算機研究的學者之一,劉錦德教授已經為國家科研、教育事業奮鬥了51個年頭。51年來,劉錦德教授為國家培養了包括22名博士生在內的大批優秀人才,許多人已成為我國計算機領域的專家學者;51年來,劉錦德教授埋頭計算機的研究,從模擬計算機到微型機,從UNIX到開放係統,都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貢獻。劉錦德教授用自己的人生寫就“奉獻”二字,教給學生“奉獻”的真正含義。
兩隻提箱赴成電
1956年,一艘輪船緩緩駛離上海碼頭;一個青年望著岸邊漸行漸遠送別的人群,心中掠過絲絲離別的憂傷。但他很快就拋開憂愁,融入身後火熱的人群中,這個青年就是時年26歲的上海交通大學講師劉錦德。輪船滿載著一顆顆年青的心,駛往中國西部四川,開始建設新中國第一所電子類高校——成都電訊工程學院(電子科技大學前身)。劉錦德和同事們懷揣著火熱的激情,投身新學校的建設中,隨他一起來到學校的隻有兩隻提箱。時任成電第一任院長的吳立人曾開玩笑說:“這麼少的行李,你是不是隨時準備卷包裹走人哦?”的確,對劉錦德來說,奔赴成電有一個艱難的曆程。父親早逝,母親對唯一的兒子格外珍視,希望兒子呆在上海、呆在自己身邊;妻子在上海有一份不錯的工作,不希望放棄自己的事業。最終,劉錦德還是說服了家人,隻身登上了赴成電的輪船。這一走,就是47個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