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韶華篇(8)(3 / 3)

“一日為師,終生為父,道不盡感激之情,訴不完敬慕之意”,同學們對老師的深深敬意溢於言表。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劉錦德教授用他的人生譜就了一首奉獻之歌,用他的身教言傳教給學生一個做人的榜樣,一個做學問的榜樣!

注:劉錦德,1930年生於上海,1952年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電機係電訊專業。1956年赴成都電訊工程學院工作。為中國電子工業的發展,特別是在微處理器、UNIX係統、工程工作站以及開放係統和中間件的研究方麵,做出過傑出的貢獻。曆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1—3屆)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評議組成員和四川省政府(第1—3屆)科技顧問團成員。曾任中國計算機學會常務理事、四川省計算機學會副理事長和四川省首批學術和技術帶頭人。現任四川省軟件行業協會理事長,並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的專家。曾被授予成都市勞動模範稱號(1979年);全國電子工業勞動模範稱號(1987年);四川省優秀博士生導師稱號(2001年);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稱號(2001年)。

(子瀟)

16歲時與成電結下不解之緣

1956年的春天,《四川日報》上登出了在成都東郊新建的成都電訊工程學院將要招生的消息。我們這些成天做著北大、清華夢的高三畢業生一下就被這所全新的學校和全新的專業深深吸引住了。母親不放心,帶著我和姐姐來到當時還是一片繁忙工地和滿地泥濘的成電校址看個究竟。幾個月後,在高考誌願書上,我填的第一、二、三誌願都是成都電訊工程學院,用當今時髦的話來說可謂是“鐵杆粉絲”。那一年,我剛好16歲,我們中學共有10名學生考進了這所著名的高校,同伴戲稱我們為“十大哥”(當時正流傳一首雲南民歌“十大姐”),從此與中國的電子科學技術及產業結下了一生的不解之緣。

剛上大學時我在三大班,屬於第二係(無線電技術係),畢業時,各係作了調整,編號改為第一係。1960年,我留校任教,分在三係(無線電元件與器件係),師從毛鈞業教授,在半導體實驗室工作,1961年夏天又回到一係,在張世箕教授指導下從事原專業無線電測量技術的教學和科研工作,1986年參與籌建十四係(自動化係)。1988年初從英國做訪問學者歸來,不到半年,因工作需要,我調到第九係,即管理工程係。這是我職業生涯中最為巨大的改變。原來是搞技術科學的,注重嚴密的邏輯思維和長期的技術專業積累,現在轉行從事管理科學與工程的教學科研工作,除了要盡快地學習、積累這一領域的知識外,還要學會形象思維的技巧。此外,還要思考如何把自己以往積累的知識與經驗與新的學科結合起來發揮成電管理專業的特色。而最後一點,一直影響到上世紀末在申辦MBA學位點時的思路。

五個決心勇挑重擔

1988年夏天,我正式調到管理工程係擔任係主任,當時一個突出的感覺就是“小、弱、生”——比起原來工作過的一係(如今通訊學院的前身)乃至十四係(自動化係),管理工程係實在太小了。不僅教師、學生人少,招生專業少,連辦公地點也隻是在原高能所後麵一樓暫借了幾間房間;說起教學科研實力和對整個學校的影響也隻能算個“小弟弟”;此外,業務陌生、人員麵生,幹部教師中,除了幾位原來在一係、四係工作過的老教師較為熟悉外,大多數都不認識。

為了迅速改變這一麵貌我給自己定了幾條原則:

第一是虛心向所有老師學習,盡快地把業務熟悉起來;第二是在教學工作中下功夫搞出自己的特色;第三是深入調查研究,廣泛地和幹部、教師談心,聽取他們的意見和建議;第四是摸清管理科學的土壤和生命力的源泉——不是在書本裏和課堂上,而是在實際中,特別是在企業的管理實踐中;第五是多看別人的長處,多想自己的不足,並在係裏提出“內求團結、外求發展”的口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