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來了,就得幹出個名堂。劉錦德瞄準當時還是新興事物的計算機,投入了全部精力。1958年,計算機係提出了製造模擬計算機的目標,劉錦德帶領同事們夜以繼日地探索,在最後的關頭連續奮戰五天五夜,建成了我國第一台能成功投入運算的模擬計算機。
揭開微處理器之謎
“大集成不怕,微處理何難?眾立愚公誌,無峰不可攀!”1977年,劉錦德教授受命揭開了微處理器的秘密,有感而發,寫下了上麵這首詩。
20世紀70年代,國外已經出現了6800等微處理器。“文化大革命”剛剛結束,國內在這方麵的研究還是一片空白,微處理器的結構是什麼、怎樣工作,國內都根本不清楚。為了揭開微處理器之迷,劉錦德教授受命與永川1424所的同誌一起解剖6800微處理器。“我們麵對微處理器,就像麵對一部無字天書”,劉教授說起往事,依然曆曆在目。永川的同誌對計算機內部構造知之甚少,從計算機的基本原理開始,劉錦德為同誌們講授了3個月的微機課程。越是難解的題,越能引起劉錦德攻克難關的激情,同誌們發揮愚公移山的精神,3個月,讓這本無字天書露出廬山真麵目。微處理器秘密的揭開,“為國內半導體界自行研製微處理器芯片奠定了基礎,也為微處理器的應用推廣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引自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評審委員會計算機學會評審意見)。
由於劉錦德教授在微型機研究中的突出成績,他先後獲得了聯合國60萬美元的項目資助。60萬美元,在20世紀80年代初是一筆不小的經費,怎樣使它發揮最大的效用,劉錦德花了一番功夫:培養人,培養一批人。於是乎,電子科技大學計算機專業10名教師分赴美國、澳大利亞、中國香港等國家和地區。對此舉措,劉教授有自己一番獨到的見解,他說:“我們的教師‘成群結隊’到國外留學,在學習上互相有分工,能夠更深入地學習知識,生活上也能互相照應,減輕隻身呆在異鄉的寂寞。”事實證明,劉錦德教授的抉擇是明智的。當初學成歸國的周明天、熊光澤、袁宏春等教授現在都已成為計算機學院的學術中堅。20世紀80年代初的集體留學不僅為學校和國家培養了一批計算機人才,還讓劉錦德教授把握住了計算機科學的研究方向。他從當時頗有前景的計算機軟件環境中瞄準了UNIX、TCP/IP,這使我校計算機學科的研究始終走在全國的前列。
桃李芬芳遍天下
劉錦德教授從教51年,為國家培養、輸送了大批優秀人才,其中不乏傑出之士。他的第一個研究生李智淵曾為國家“863”計劃CIMS主題專家組成員,全國信息技術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多媒體技術分委會主席;第一個博士唐雪飛現為我校康賽公司總經理;第二個博士秦誌光現為計算機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
2002年,劉錦德教授執教50周年之際,學生們為他送上了一個水晶華表:半紀耕耘,桃李芬芳,博學嚴謹,德厚流光。這不是學生們的溢美之辭,而是他們發自內心的肺腑之語。“身教甚於言傳”,劉錦德教授常常這樣說,他也正是以自己的身教贏得了學生的尊重。
“研究生的博士論文是他們學術生涯中最重要的論文”,劉錦德教授對學生的博士論文都付出了格外的心血,每個人的論文都得改上六七遍。現在聯通作博士後研究的張雲勇博士是劉教授的得意弟子,他原以為自己的論文會順利“過關”,誰知劉教授還是改了6遍,“老師逐字逐句精心批閱:結論是否有根據,引用是否得當,用詞是否準確……160多頁的論文,每一頁,老師都用蠅頭小楷寫下建議與意見”,張雲勇飽含深情地說。張險峰博士著手研究高效加密技術,但發現自己在數論知識上有所欠缺。劉錦德教授備下禮品、學費,準備親自帶他到四川大學孫琦教授家拜師學藝。在孫教授的再三堅持下,劉教授才委托好友代表自己前去。學習期間,劉教授還多次打電話詢問張險峰的學習情況。去年,張險峰博士成功研製出一套保密軟件,立即無私奉獻給了學校。“隻要自己做出的東西發揮了作用,錢不是最重要的”,張險峰如是說。“人的價值源於奉獻”,我在張險峰身上看到了劉錦德教授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