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韶華篇(7)(1 / 3)

國內外專家教授雲集

成電,一個全新的學校,師資力量不足是最顯著的問題。於是許多國內資深專家教授,從上海交通大學,從南京工學院,從華南工學院陸續調入,逐步雲集成電。中科院院士、國內著名微波學教授林為幹,就是由華南工學院調來成電的,此外,還有顧德仁、周玉坤、張煦(中科院院士)、龔紹熊、毛鈞業、張銑生等11名教授和8名副教授也從三所沿海名校調入,他們在無線電和有線電學術領域內均有建樹,他們在建院初期設立的兩個大係——無線電係和有線電係中,成為了當之無愧的學術領軍人物。一所新建的大學,一開始便擁有如此強大的師資隊伍,在國內實屬罕見,這為成電在以後幾十年的發展中,持續占領電子通信類專業排頭兵地位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同時也成為吸引人才歸蜀的魅力。

成電的教學計劃是在蘇聯專家的幫助下,參照蘇聯莫洛托夫動力學院模式而製訂,五年製,總學時為3600小時,假期47周,設置27門課,所使用的教材多為蘇聯同類教科書的翻譯本。為了幫助具體實施教學計劃和培養專業師資,二機部給成電先後聘請了8位蘇聯專家來校工作,他們分別是布拉金(無線電設備元件、零件專業)、沃捷列夫斯基(陶瓷專業)、羅金斯基(無線電測量)、列別捷夫(超高頻電子學)、波列沃布拉仁斯基(磁性材料)、沙波斯柯夫(計算技術)、哈斯賓(無線電定位)和日喀略夫(電子束管)。

蘇聯專家加盟成電,人數如此之多,陣容如此強大,在四川,在成都所有高校中首屈一指,令川人矚目。在蘇聯專家的具體幫助指導下,成電在最初的三四年間,開出了不少新課,培養了眾多的師資,給成電的學術水平和專業建設增加了新的發動機,可謂錦上添花。

新興電子專業的誕生

成電在其剛剛建院時,設置了兩個大係:有線電係,包括有線電設備設計與製造專業;另一個大係是無線電係,包括無線電設備設計與製造專業。這兩個係的培養目標,前者是長途電話設備、市內電話設備及電報設備設計與製造工程師;後者是培養無線電通信機、雷達機、無線電測量儀器及廣播電視機的設計與製造工程師。這些就是1956年,向參加高考的學子們介紹的內容,無線電專業多麼誘人,前景多麼遠大,培養的是工程師,又多麼令人鼓舞,令人向往,我們正是奔著這兩大亮點,從全國四麵八方報考成電的,在我們眼裏,成電似乎是一盞明亮的燈,照耀著我們畢業後無限光明的前途。

我們入學後,學校的專業設置也在不斷擴展,9月新生入學,兩個多月後,1956年年底,學校又先後建立了電真空係,以及無線電零件與絕緣材料、磁性材料、半導體材料係,這些專業的設置在國內都是比較領先的,至少,在籌建的時間上是如此。緊接著學校又在籌建計算機專業和自動化設備專業。成電在快速發展,成電充滿活力,呈現的專業魅力,激勵著學子努力學習。

川大資格老成電錢不少

“川大資格老,成電錢不少”是成電建設初期在成都人中傳頌的順口溜,它形象地揭示了成電在建設初期國家投入的力度,也形象地概括了成電在日常運作中的大手筆。別的不說,僅從三個方麵來作為例子說明其“富有”。

成電當時擁有捷克斯洛伐克生產的原裝豪華著名大巴——“斯科達”大巴士二三輛,這在當年的成都,簡直就是令人詫異的新奇事,車一開出去,一路上很多人都要問:“好大的汽車哦,是哪個單位的喲?”當聽說是83信箱(車身上標記)的,都會說:“那就是成電的,他們好有錢哦!”“斯科達”大巴(紅白兩色車身)之所以引人矚目,是因為當時成都的公交車又小又短又矮,我1956年到成電讀書時,一碰上乘公交車我隻能站在車廂中“低頭認罪”,因為車廂淨高隻有1.75米,我1.8米的個頭隻有遭罪的份兒,可那“斯科達”大巴士淨高1.9米,總車長18米多,寬兩米多,與成都街麵上跑的車根本就不是同一個級別!因此顯得豪華氣派,引人入勝。

再如,成電的管弦樂隊,在成都市也算得上是一流的,其樂隊配備的各類樂器規模宏大,品種齊全,品質上乘,有人評價比專業樂團的裝備也差不到哪裏去,這也是成為別人議論“成電錢不少”的籌碼。

成電雖然新建,但行政設施也屬一流,單算接待廳、辦公室的高檔羊毛地毯,就是偌大一筆開支,經過一個冬天黴陰侵蝕以後,拿出來鋪在主樓廣場地上曬太陽,廣場空地幾乎全被五顏六色的地毯覆蓋殆盡,這也算得上成電難得一見的風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