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韶華篇(7)(3 / 3)

成都電訊工程學院校名經上級批準後,高等教育部給我校頒發了一顆銅質、直徑4厘米的圓形公章。當時,我們希望毛主席給我校題寫校名。經請示中央辦公廳,未果。接著,我們請第二機械工業部的領導題寫,趙爾陸部長說,你們去找“翰林院”的人寫吧。後來,吳立人主任同意我的建議,去請中國科學院郭沫若院長題寫。我持著學校介紹信,直赴中國科學院院長辦公室。一位女秘書接待了我。我說,為了鼓勵我校全體師生向科學進軍,請郭老能在百忙之中為我校校名題字。這位秘書立刻答應,並叫我星期五下午去取。按約定時間,我來到中國科學院,郭老在裏屋埋頭辦公,我未敢打擾。女秘書拿了一張印有中國科學院字樣的紅頭信箋,上有毛筆書寫的兩行“成都電訊工程學院”(橫排),其中第二排前麵畫了一小圈。女秘書告訴我,郭老說,用畫了圈的。(因為未畫圈的那行,“成”字略小,而“院”字稍大)。郭老題寫的校名,籌委會的同誌都很滿意,於是趕緊寄往上海,製備教師和學生的校徽。第三次籌備委員會於1956年7月中旬,在成都召開並宣布結束籌備工作。7月15日,成都電訊工程學院公章正式啟用。建校初期的院刊刊頭也是用的郭老題字。隻可惜,當時院刊編輯許伽同誌將這題字借去製版,我催要過多次,卻再也沒有找回原件了。

1988年我校校名經上級批準更名為電子科技大學。這時郭老早已去世,校領導把題字的任務交給了我。我想,唐太宗寫的《聖教序》想要晉人王羲之的字,唐僧懷仁奉命集之。這使我受到啟發,“電”“學”兩字采用原成都電訊工程學院的,“子”采用郭老手書《毛主席詩詞37首》中的《采桑子》中的“子”,“技”采用“唯有花枝俏”的“枝”字,將“木”旁的接線去掉一點,改為提手。“科”采用郭老題的《中國科學》中的“科”字,“大”就多了,采用的是《科學大眾》的“大”字,於是就組成現在使用的校名題字了。

(郭民邦)

解放後,國家提出“向蘇聯學習”和“一邊倒”的方針。建院初期,我校即聘請了羅金斯基、列別捷夫、布拉金等一批前蘇聯專家。當時的校長顧問羅金斯基認為,無線電材料和元器件是無線電工業的基礎,必須加以重視。於是,1958年我校設立了全國第一個無線電器材製造係,又分絕緣(電介質)材料與器件、半導體材料與器件以及磁性材料與器件3個專業,學生由上海交通大學有線電係二、三年級學生調配入學。其中絕緣材料專業由剛從前蘇聯留學歸來的曲喜新先生主持,並提出了聘請前蘇聯專家的計劃。後來,電子陶瓷材料專家奧捷列夫斯基及磁性材料專家布利亞伯拉仁斯基等來該係執教。

弗拉基斯洛夫?伊凡諾維奇?奧捷列夫斯基來自列寧格勒(現在的彼得格勒)電工研究所,是一位副研究員。這位專家與夫人是1959年冬天來成都的,住在新華中路原西南局的一個招待所(現成都市大發市場附近)。他是一位學術水平很高,工作態度十分嚴謹,全身心投入工作的學者,在來校參觀實驗室並了解學生學業後,隨即製訂教學計劃、編寫講稿,大約備課半個月後即開始講課了。他開設的第一門課程是“電介質物理學”,隨後講授“電子陶瓷材料”、“電子陶瓷器件”及有關電性能測量技術的課程,當時計劃在我校工作兩年。

學校為他配備了3名翻譯,1958年獲“全國三八紅旗手”稱號的鬱曾倩老師擔任專業口譯,俄語教研室劉發棟老師擔任生活翻譯,提前畢業留校的青年教師陳艾擔任專業筆譯。專家一邊編寫講義一邊上課,經常寫好俄語文稿後連夜組織翻譯,印刷所負責人工刻寫油印講義,在課前發放給研修教師。那時候生活條件相當艱苦,專家和同事們經常工作到深夜,學校按前蘇聯人的習慣,為他提供了白糖和紅茶做的濃飲料。

研修班的進修教師來自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科技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天津大學、華中工學院、華南工學院、南京工學院等20餘所全國著名高校和研究所,共30餘人。其間師生相處十分融洽,大家共同慶祝前蘇聯成功發射人造地球衛星,為專家在成都度過50華誕舉辦宴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