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韶華篇(7)(2 / 3)

成電,從多方麵、多角度閃現了無限的魅力,其魅力源於雄厚的師資力量,源於充滿活力的專業設置,源於具有艱苦奮鬥力爭第一的人文精神,更源於勇於創新爭取輝煌的理念,所以有這一切吸引著一代又一代的成電學子不斷奮發、勇往直前。50年過去了,成電已是今非昔比,更加輝煌的成就,讓我們這一代為成電貢獻了一生年華的老教師為之激奮、為之心動、為之驕傲、為之期待。成電,我永遠的母校;成電,我永久依靠的帆船,一定會駛向更加光明的明天!成電的明天會更好!

(作者:李翰如,成電6541班畢業生,原高教所副所長)

1956年,我還是上海交通大學電訊係的一名青年教師。我們接到通知,整個電訊係將全部搬遷到四川成都,組建一所新的學校。

從繁華的大都市上海到成都,條件肯定會差很多,由於地區差異,工資還要下降一些,接到這樣的通知,一些同誌猶豫了,對到成都產生了抵觸情緒。這時候,成電籌備委員會主任吳立人同誌來到上海交通大學做動員工作。他為我們描繪了一幅美好的成電藍圖。他說,上海人才很多,你們要充分發揮作用比較難,但在成都就不一樣了,那是一片等著你們開發的綠洲,每個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開展工作、主持工作。懷著幹一番宏偉事業的理想,我們離開了上海,登上了去成都的輪船。

為了使新籌建的學校能盡快投入工作、培養出人才,我們上海交通大學電訊係“整鍋抬”,所有的老師、學生、工人,包括儀器、設備、圖書,凡是隸屬電訊係的都裝上了輪船。為了此次大搬遷,國務院特地包了一艘3000噸的大輪船。船到南京,接上了南京工學院的師生們,一行人浩浩蕩蕩開赴成都。

上海交通大學的師生在周玉坤、陳湖兩位老師的帶領下來到成都,當時一起來的老師有10餘人,劉錦德、張煦等就是當時一同來成都的老師。我們迅速組建了以上海交通大學師生為主體的一係,開始了教學、科研工作。

1956年,學校隻建好了主樓和零星幾棟宿舍。學校老師少、宿舍更少,剛來的時候,很多老師都租借在附近的工廠宿舍,有的甚至還住了一段時間城裏的招待所。學校在熱火朝天的建設中,由於有一批前蘇聯的援建項目,整個東郊也處於大建設當中。到處是塵土、到處是泥漿、到處是建設者的足跡。當時,我住在107信箱的宿舍裏,到學校上課必須經過建設巷。整個巷子布滿泥漿、一塌糊塗,每次上課我都是在泥漿中穿行,深一腳、淺一腳,一雙泥腳來到教室。剛開始時,大家都在學校食堂吃飯,食堂條件簡陋,隻有桌子沒有凳子,隻能站著吃。條件如此惡劣,但艱苦的環境沒有磨滅我們的意誌,反而激發了我們工作的鬥誌和熱情,為國家培養建設者的強烈願望激勵我們努力工作。由於從原來的學校帶來了實驗設備和儀器、圖書資料,我們的教學工作得以正常進行。

學校一邊建設一邊上課。課餘時間,師生們積極參加學校的建設,主樓的水磨石地板就是同學們利用課餘時間磨出來的。教師缺乏,是建校初期的燃眉之急,所以很多畢業生一畢業就留校當了老師。新學校蓬勃的朝氣感召著我努力工作、艱苦奮鬥。1956年,我在學校加入了中國民主同盟,1957年還參加了成都市青年代表大會。

經過50年的建設,經過幾代人的奮鬥,終於建成了今天校園美麗、人才濟濟、生氣勃勃的學校。

(張有正口述子瀟記錄整理)

為了發展我國的國防工業,1955年,中央第二機械工業部擬籌建一所培養無線電工業技術人才的高等學校,並呈報國務院請求審批。在這份請示報告中,學校最初的命名是“成都無線電技術學院”。後來,第二機械工業部在給學校頒發公章時文為“成都無線電工程學院籌備委員會”。1956年春,在第二機械工業部、高等教育部共同召開的學校第二次籌備委員會上,經討論,籌委會副主任陳章教授、馮秉銓教授、周玉坤教授等認為:新校師生是由南京工學院通訊係、上海交通大學電訊係、華南工學院無線電係合並組成,而校名中的“無線電”不能涵蓋有線電。因此,建議更名為“成都電訊工程學院”,與會者一致同意,並上報審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