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韶華篇(6)(3 / 3)

中央欽定成都東郊崛起

成電是1955年,在周恩來總理的批準下,將華南工學院、南京工學院、上海交通大學等校的電訊工程有關專業遷往成都而成立的。並請當時的中國科學院院長、著名書法家郭沫若先生以其獨特的郭體書寫了“成都電訊工程學院”作為校名,並安排製作校徽、校牌。1988年成電改名為電子科技大學,其校牌仍舊沿用了郭體筆墨。

1956年1月,確定成電校址在成都東郊電子工業區。這也是中央戰略決策思想的具體落實。按構想,成都東郊將形成無線電工業基地,比較完整的無線電工業城。其中,布局有由前蘇聯幫助援建的4個無線電工廠(占全國一半):784廠、715廠、719廠、788廠(後停建改向),還建有一所無線電工業學校和兩所無線電技工學校(293、294技校)。成電就將在這片土地上崛起,成電,作為東郊工業區的最高學術標杆,將在這片土地上領軍無線電技術領域。

成電的發展規模確定為7500人,開學日期定為1956年9月,隸屬於當時的國防工業部第二機械工業部(以下簡稱“二機部”),為保密性院校,對外稱83信箱,第一任院長兼黨委書記由二機部八局局長吳立人擔任。

中央欽定、二機部領導、高級別幹部擔任院長……所有這一切,確實成為了當時成都的一大閃光點。

南泥灣精神創造成電奇跡

一所學校的建立是非常艱苦的。當年1月份才正式確定的校址;校址範圍全是一片一片的莊稼地,無一建築可用;但上級領導要求必須要在9月份按時開學,不得有任何延誤。

按常理似乎不可能實現按時開學的計劃。然而,成電新校籌委會提出了撼動人心的口號:“一切為了九月開學!”。口號的提出,有力地調動了各方麵的人力物力,中央撥款、地方支持,群策群力為實現9月開學的目標奮力建設著。

一座按照蘇聯莫洛托夫動力學院教學主樓設計的成電教學主樓,僅僅用了半年多的時間,竟奇跡般地拔地而起。輪廓初現,雄偉美麗,莊重大方,其2萬6千平方米的建築麵積,成為“成電速度”的美妙音符,當我們這些1956年入學的學子跨入成電嶄新的校區看到剛剛拆掉腳手架的教學主樓建築時,幾乎無人不為之怦然心動。

然而,心動隻是心理的,現實卻是艱苦的。我們剛入學的新生,一開始被安排住在主樓東一樓的教室裏,雙層床架在尚未鋪設水泥地板的黃泥地麵上,潮濕陰暗,條件之差,可想而知,雖然不久即遷至南院剛剛完工的宿舍樓,但開學初期,成電幾乎沒有一條鋪就的正規道路,1000多學子從主樓到位於現校醫院地址的原學生草棚食堂以及南院宿舍和位於現潤新學生公寓對麵地址的原學校草棚“禮堂”,所走的路,正是魯迅先生筆下所說的“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的那種情景,加之成都雨多,雨後的“路”更是一塌糊塗,稀泥巴趟過半個鞋幫,走起路來,一跛一拐,一深一淺,還需左右擺動以維持人體平衡。我們的同學將當時成電初創時期的地盤戲稱“南泥灣”,把成電人那種艱苦奮鬥的精神稱為“南泥灣精神”。成電人繼承了陝北軍民在南泥灣的那股艱苦奮鬥的精神,成電大有希望,成電在經過艱苦創業後獲得的輝煌更加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