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此,我們便開始了與這所新生學院休戚相關,至今已達46年的人生旅程。
(新前)
籌建時,我校最早叫無線電工程學院,這是國家第一個五年計劃初步擬定並於第二個五年計劃開始實施的工程。
1952年國內一批高校畢業生部分被派出國到蘇聯學習,另一部分分配到各地將要建設的廠、研究所、研究院,他們成為後來經濟建設的骨幹。派出蘇聯學習的這一批人回國後都達到相當高的專業水平,但建廠還需要一批國內技術工人和各層次的管理技術人員。第二機械工業部裏當時的蘇聯專家莫熱諾夫非常有遠見地建議:要在中國建設起無線電工業,必須有無線電學院,同時還要辦中專技工學校。
當時,第二機械工業部(以下簡稱“二機部”)第十局由王世光(王光美之弟)任局長,他非常關心這個建校計劃,學校籌備組開會他時常參加,在他的關心下,學院的選址初步定在“三線”(寶成路沿線)的成都。1955年9月,籌備組開始工作,徐世鐸任籌備組副組長,當時計劃將上海交通大學電信係、南京工學院、華南工學院的無線電係的專業課老師集中起來教專業課,由當年應屆畢業的清華大學、同濟大學等校的畢業生教基礎課。三校各派了一個人到籌備組,上海交通大學派我,南京工學院派劉樹杞,華南工學院派吳恒基,籌備組駐在北京,開始製定教學計劃、采購設備儀器、計算房屋麵積和分配等問題。1955年11—12月間,二機部八局吳立人來到籌備組,他後來成為成都電訊工程學院第一任黨委書記兼院長。
吳立人院長給我的最初印象就是精明強幹、工作紮實,他一到籌備組就帶隊到三個學院,深入基層開展調研,從學校的設備、圖書資料到教師和同學的思想狀況、特長都摸得清清楚楚,掌握了一手資料,他特別注意為學校抓人才,認為人才是辦教育的基礎。當時他發動了大規模的宣傳,鼓動師生“支援三線建設,為中國第一所無線電工業學校貢獻力量”,同時深入到知名教授家中做思想工作,當時有一位年齡很大、身體較弱的教授劉侃,在他的鼓動下,執意要來成都參加學校建設,在劉侃的影響下,上海一批青年教師都願意到成都工作。其後,雖然在三校合並中有諸多波折,但像“華南五教授”中的林為幹、盧文,還有三校一批知名教授都到了我校,為我校營造了深厚的學術底蘊。
1955年的冬天,北京的天氣像往常一樣的寒冷,籌備組成員搬到北京三裏河二機部,在被戲稱作“廣寒宮”的二機部大屋頂下辦公,我們工作節奏更加緊張,二機部八局和三校係領導為即將到來的蘇聯專家議定了專業翻譯的人選和他們的研究生人選。劉盛綱就被定為列別捷夫的專業翻譯,緊急送培後就上崗了。我校教授關本康、張其劭就是蘇聯專家培養的第一屆研究生。二機部從北方抽調了一批中學生送培成熟練的工人,為即將開辦的學校工廠和學校總務需要做準備。
1956年4—6月,籌備組進駐成都,在成都本地的高中畢業生中培養了一批辦事員和實驗室管理員,有了他們,1956年9月學校開學後各方麵工作就可以全麵開展了。7月,籌備組第二次大會上宣布了學校領導班子,三校搬遷全麵開始。
來川後,吳立人院長積極爭取了四川省成都市領導的支持,這給我們學校迅速建設和發展帶來了很多有利條件。1955年,國家的經濟還非常薄弱,物資貧乏,要在短短10個月內建成一所學校,不說其他的,就連磚頭都不夠用,怎麼辦?在吳立人院長的爭取下,省市領導對學校建設給予了全力支持,當即令成都市周邊的幾個縣拆了城牆,四周縣拆下來的城磚源源不斷地運到成都,運到學校的建築工地上,成為修建學校的地基材料。
(林勁先教授:我校建校籌備組最早的成員之一,在我校工作40餘年)
時光倒流至50年前,那時,剛剛20歲出頭的我,還是北京三裏河二機部機關的在職幹部,為了響應國家動員在職幹部報考高等學校的號召,毅然決定報名參加了1956年夏天的高考。然而,在填報與上級審查誌願的環節上卻令我非常沮喪,因為我填報的第一誌願——清華大學建築係竟被部領導給刪除了,被告知的理由隻有一句話:“為了保守本部機密,不能報部外的清華大學,隻能報部屬的成都電訊工程學院、南京航空學院、西北工業大學……”無奈之下,我報的第二誌願——成都電訊工程學院(以下簡稱“成電”),自然地成為了我的第一誌願。當我接到成電的錄取通知書時,雖然沒有完全擺脫讀不上清華大學感到遺憾的陰影,卻也欣慰圓了大學夢,也正是在這種特殊心境下,便強烈地產生了對保密性院校——成電探密的好奇心。隨著對其背景的了解與1956年8月來成都入學後的親身體驗,逐步認識了成電,發覺成電這所新建的學校確有使人心動的無限魅力。作為成電人,幸運,榮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