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確,丁磊在大學的四年,就是讀書的四年。他每學期要用五張借書卡。那時候學校給學生四張卡,還有一張是用來借文藝書籍的。他在大學裏沒看過小說,因為他用借文藝書籍的卡去和女生換成可以借自然科學書籍的卡。每學期他的五張卡都是寫得滿滿的,看著看著,學校的中文自然期刊他都看完了,就接著看英文的。
如果說丁磊能有後來的成就,應該歸功於他經常到圖書館翻閱外文科技尤其是計算機類書籍,他比別人早一步得到最新的世界科技動態,有關互聯網的信息也是從那裏得來的。他了解到計算機對人類的影響不會隻是一種計算或者教學的工具,而在國外計算機聯網已經實現,前景廣闊。
他關於互聯網的夢想就在這個時候誕生了;他在大學裏的時候,從來不打撲克,也從來不打麻將,到現在就會拱豬,拖拉機不會打,橋牌也不會,雙扣打過一次,現在基本上忘記了。而麻將,他都不知道有幾張牌,他們家的人也從來都不打麻將。
這樣,大量的時間就節約出來了,都用在培養興趣愛好上。盡管上大學時選擇的是通信專業,但他一直堅持著自己的理想,認為電子或者與電相關的學科都是他感興趣的東西,於是又選修了計算機專業的課程。他覺得學校其實給了很多機會,除了課程學習以外,還要學會善於利用學校的很多資源充實自己的頭腦。
丁磊說,大學四年,他最大的收獲就是學會思考。而思考這種意識形態的東西,是任何人都無法強灌輸進去的。在大學四年幾乎是泡在圖書館裏的他希望自己學習一些實實在在的東西。他覺得學了什麼、學了多少並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學會如何學習,而他大學四年的最大收獲就是學會如何學習。而這一點正是現在知識技術日新月異發展的時代立足的關鍵素質。即使現在貴為中國首富,他也每晚堅持學習到12時。
1993年,已經習慣成都麻辣口味的22歲的丁磊,帶著他對計算機編程的特殊愛好和特有的不服輸的脾氣,從被他稱為中國最好的電子工業的高等學府走向社會。
懷揣著電子科技大學畢業文憑的丁磊被分配回自己的家鄉寧波,進入令人羨慕的寧波市電信局工作。與丁磊同年分配進電信局的有16個人,幾乎都來自名牌高校,很多人對電信局旱澇保收的工作很滿意,認為房子、工資都不錯。但丁磊無法接受這樣的工作模式和評價人的標準,他在大學裏已經體現出的不服人管的脾氣再次顯現出來。
1995年4月,丁磊跟領導打了聲招呼,提著箱子去了廣州。10天後,單位出了一個文件,將他除名。“這是我第一次開除自己。但有沒有勇氣邁出這一步,將是人生成敗的一個分水嶺。”
若幹年後,丁磊說:“事實當然證明我的選擇是正確的,就算是我今天隻取得十分之一的成績,也遠超過我待在那裏。是男人就要想做點事情!”
丁磊是首位從互聯網中走出來的“中國首富”,這不僅僅為丁磊個人或者網易公司帶來巨大的“廣告效應”,同時也為整個中國互聯網界帶來巨大的“廣告效應”,大大改變了中國互聯網的麵貌。《福布斯》雜誌稱,丁磊因1997年創立網易而成為中國互聯網先驅之一,“丁磊鼓勵了整整一代年輕人渴望進入互聯網行業”。
網絡時代的弄潮兒
“我選擇了廣州,因為當時廣州是中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雖然舉目無親,丁磊還是決定去闖。1995年,24歲的寧波青年丁磊帶著幾千塊錢,孤單地站在廣州繁華的街頭。這裏的電腦城一片欣欣向榮,很多年輕人都在尋找自己的創業機會。
憑著耐心和實力,丁磊終於在廣州安定下來。1995年5月,他進入一家外企工作。最初的日子是艱難的,他後來“精湛”的廚藝,就是那段日子“苦中作樂”的明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