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回過頭來看看,趙劍說,早期證券交易係統基於的FOXBASE、CLIPPER數據管理係統,根本就不適合用於證券業,在安全性、穩定性、處理能力等方麵,有著先天的缺陷。他們把SYBASE大型數據庫係統引入證券業,可以說是非常重要的舉動,很難想象,原來的證券交易係統,在兩市日總成交4000多億元的天量麵前,會怎樣表現?
1996年以來,捷意公司、金證公司一直在技術上處於國內領先地位。國內證券業通用的軟件,大多是由他們首創的。如1998年,他們在國內最先開發出商品化三層結構的證券交易係統,又如最近10年,他們一直在集中交易係統方麵保持領先地位,占有最大的市場份額。
關於發展:最高興的是越做越大
趙劍說,搞電腦公司的人思想都比較活躍,而且,搞電腦公司不需太大投入,最主要的投入是智力。所以,電腦公司一搞起來最容易分化,往往是3個人搞起一個公司,後來又分成3個公司。
趙劍創辦捷意公司時,隻有兩個人,而今,他任總裁的金證公司有幾百人,已成為國內最大的證券軟件開發和係統集成商。
要把電腦公司做大,必須有好的項目,有堅實的信念,有穩步攀升的業績。捷意公司1992年靠最先推出證券觸摸屏自助交易係統、遠程終端自助交易係統和最先推廣證券電話委托係統起家後,企業迅速發展起來,業務飽和,他們每天滿負荷地運轉,在為證券市場打破證券交易瓶頸,打開廣闊的發展空間,為券商和股民帶來巨大方便的同時,他們也有了可喜的收獲。1994~1995年,證券市場處於低潮,深滬兩市單日成交甚至一度維持在億元上下,券商開始裁員。一大批搞證券軟件開發的電腦公司或者賺了錢後關門大吉,或者是認為這個行業不行了,改向其他行業求發展。包括深圳新欣軟件公司這樣的在中國證券軟件業頗有影響的公司,都走了下坡路,退出了市場。趙劍和他的夥伴們麵對內外壓力,堅信中國搞市場經濟,離不開證券市場,證券市場還是起步階段,在發展中難免遇到困難,而其前景隻能是越變越好。當年,他們不但未轉向,而且又加大投入。他們開發的C/S證券櫃台交易軟件引領了潮流。
要把公司做大,趙劍認為,公司高層還要有遠大的誌向,要能舍棄一些既得利益,看到長遠利益,眼光要放得遠一些。
他認為,人最難擺平的是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但金證公司的高層領導確實做到了這一點。
關於成功:不能小富即安
1998年,趙劍創建的深圳捷意公司與杜宣創建的深圳泰能(新華威)公司合並重組,成立了深圳市金證高科技有限公司,在深圳乃至國內同業中產生很大反響。談到重組的成功,趙劍說:“最關鍵的是金證高層四位老總,製定的目標比較高。要是小富即安,就沒必要合並重組了;要是為了這個事業,為了自己的企業,能在市場中更長久地獲得更大發展,那麼,合並重組就勢在必行。”兩家公司分別成立於1992年和1993年,都一直從事證券業軟件開發和係統集成。幾年裏,兩家公司在國內證券界都有了驕人的業績和相當高的知名度,均占據不小的市場份額,年產值均在四五千萬元。但趙劍說,由於兩家公司均屬民營企業,單個規模並不太大,誰要想再往前大發展,都受到來自自身實力和市場競爭的限製。尤其是兩家公司同在深圳,所從事的行業、服務的對象基本一致,市場競爭容易造成雙方在科研開發、市場份額等方麵無謂的消耗。那幾年,國內證券商競相走上資產重組、增資擴股之路,規模迅速提升,對證券電腦軟、硬件供應商也有了更高要求。兩家公司合並重組,確實是大勢所趨。
兩家公司合並重組不易,能夠真正地合二為一,並產生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更不容易。趙劍說,金證公司被有關方麵稱為最成功的重組。十幾年下來,公司科研開發能力明顯增強,市場營銷網絡和售後服務網絡實現統一,人力、物力資源得到更有效的利用。金證公司重組後,公司整體實力和整體形象均有了明顯提高,公司抗市場風險的能力明顯增強,成為國內最大、最有影響的證券軟件開發及係統集成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