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氣電池廠怎麼做?沒人指導,沒有材料。小廠長劉永言成天泡在圖書館裏查資料,再在工廠裏試驗。後來因為多方麵的原因,劉永言幻想的“空氣電池廠”不了了之。“這段經曆對我來說,很重要,因為它培養了我的動手能力和好的思維方法。”陷入少年時代回憶中的劉永言這樣說道。
“空氣電池廠”雖然沒有成功,但是劉永言對於探索科學之路更加堅定,圖書館也為他打開了知識寶庫的大門。
1961年,劉永言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成都九中。劉永言還記得,“高中時期是最困難的時期,吃不飽飯,每天特別難受。”他的父親說:“要減少體力消耗,不能開源就節流。”當同學們在戶外活動時,劉永言就在圖書館看書。在這裏,圖書館的藏書更為豐富。劉永言一頭紮進書海中,十五六歲的他已經撇下了所謂的蘇聯專家和“蘇學”,撇下了當時一統中國天下的米丘林遺傳學,深入地研究孟達爾?摩根的遺傳學、達爾文的進化論……
廣泛深入地閱讀,開闊了眼界,提高了學習的能力。劉永言從進校時的中等水平,到了中上遊,後來一躍成為全班前幾名的優等生。
令劉永言興奮的是,他的作文《藍河月色》得了全班最高分。“童心醉了,凝望星空,哪兒是天河、哪兒是淡雲,星月雲天,幻作美麗的遠景……”少年劉永言對星空、對科學的向往,對未來美好的憧憬都在詩中一一展現。
然而美好的願望受到了挫折。他沒有“考上”大學。
劉永言買了一個三毛錢的紙箱,放進所有的家當。19歲少年帶著這隻紙箱來到成都電機廠工作。也許在別人眼裏,這樣的學習工作環境並不理想。但是劉永言卻把電機廠作為磨礪自己的大學。他喜歡鑽研,不斷探索的心又找到了用武之地。劉永言學了磨工,又學電加工。在掌握技能之後,他對機床進行了改革,提高了工作效率,減輕了勞動強度。
高頻爐加熱無法適度控溫一直是電機廠難啃的技術硬骨頭,為此,廠裏生產出不少次品、廢品。劉永言進廠不久,就把眼光對準了這個難題。他潛心思索,花工餘時間做了無數次的實驗,終於找到了一種適合高頻爐用的控溫材料。利用鐵磁材料的某種溫度恒定的原理來控溫,這是一個大大的技術突破。這項新技術被迅速用於全廠生產的第一線。
關於創新:即使在夢中也在思考
“我很難想象,和我同齡的人,甚至比我年輕得多的人,每天都去扭秧歌。”劉永言說,“我如果像他們這樣,怎麼生活呢?”他說,每天腦子裏裝滿了各種發明的靈感,不停地思索著,感到很充實。有一晚在睡夢中,劉永言突然驚醒了。他正被變頻輸電的一個難題所困擾。在睡夢中,難題突然迎刃而解了。“真是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啊!”劉永言說。
說到創新,不能不提到希望集團獲得的第一桶金。
劉永言大學畢業後回到成都九〇六廠工作。一天,他看到廠裏的工作人員圍著龐大的計算機滿頭大汗地操作著。原來,長虹廠的工作人員來這裏請求幫助計算非圓曲線的數據。
“算個數據要這麼難嗎?”劉永言看著同事們連續工作兩天,卻什麼也沒有算出來,他心裏暗暗著急。劉永言敏捷地計算著,他思考了兩天,認為自己有能力獨立攻克難關。
“讓我用微機來試試吧”劉永言向廠長主動請纓。“能行嗎?”廠長有些不敢相信。同事們也用懷疑的眼光看著他。
攻克科研難關的過程是艱難的。當時劉永言一家三代五口人擠在一間房裏,在這樣的環境裏根本沒有辦法靜下心來做科研。怎麼辦?劉永言想在附近租一間民房作為工作室。可是,當時,劉永言一個月的工資才38元,租一間房就要21元。他捏著薄薄的紙鈔猶豫了,全家人就靠這點錢生活,嘩啦一下,砍去一半,日子怎麼過?劉永言的妻子卻很支持他的事業:“租吧,我們苦點沒啥,別耽誤了你的事業。”
在家人的支持下,劉永言在一間簡陋的民房裏開始了艱難的探索之路。舊房子蚊子多,又沒錢買蚊帳。他找來紗布自己做了個簡易的紗帳。可是紗布少,勉強做個小的蚊帳,隻能護住臉和身子。“我住在那間破舊的房子裏,冥思苦想,反複計算”。夏天的夜裏,蚊子蜂擁而來。疲憊一天的劉永言顧不得這些,沉沉入睡。早上起來一看,腿上、胳膊上全是蚊子叮的小紅疙瘩。多年之後,已經擁有寬敞明亮的辦公室的劉永言,回憶起這段經曆,眼睛仍有些濕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