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昏顛倒,通宵作戰。劉永言在破屋子裏呆了無數個日日夜夜。功夫不負有心人,他的艱苦努力和所付出的心血得到了回報——《BCD數據編程軟件》終於橫空出世了。這套軟件在電機廠試驗,極大地提高了生產效率,並引起了業內人士的注意。後來,該軟件一度成為國內數據機床的主要軟件。
“我是國內第一個把軟件作為商品賣出去的人。”劉永言說。《BCD數據編程軟件》成功研製出來之後,劉永言想到如何把軟件真正推向市場,讓全社會受益於這項科研成果。20世紀80年代初,不止一人有這樣的想法,為什麼劉永言成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並獲得了成功呢?
“不知付出了多少艱辛和努力。”劉永言回憶20多年前,感慨萬千。那時,他沒有足夠的資金,沒有成立公司,社會上也沒有軟件能賣錢的概念。在“三無”的情況下,劉永言扛上自己研製的設備出發了。他的目標是全國所有大中小城市中需要這個軟件的地方。
劉永言的第一站來到了重慶。跟誰聯係?怎麼賣?站在朝天門碼頭,望著滾滾長江水,劉永言和弟弟劉永好商量著。重慶這座演繹無數故事的城市,又見證了一位傳奇創業者走出的第一步。
劉永言首先找到了重慶總工會,心想那裏可以做些技術推廣。總工會聽了他的介紹,認可軟件。劉永言又馬不停蹄地到電子儀表局、輕工局等單位,推廣軟件。在一次推廣介紹中,許多技術工作者圍住了劉永言:“你說得這麼好,能不能現場解決問題呢?”劉永言自信地說:“你們可以馬上提出問題,我現場編程試試看。我相信你一個月算出來的,我幾分鍾就算出來了。”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沒人相信。年長一點的技術員扶扶眼鏡,提出一個問題。劉永言埋頭編程,幾分鍾圖形就繪出來了。大家難以置信。
劉永言對推廣軟件的困難有足夠的心理準備。他知道,當時在國內見過計算機的人並不多,更不用說有多少人會使用計算機軟件了。要把計算機軟件推向市場,使之迅速轉化為有價值的商品,更是無法想象。超越時代的價值就像落後於時代的價值一樣,往往會在一段時間內不為常人所理解或認知。
在推廣軟件的過程中,劉永言逐漸摸索出推銷之道。他上門時,往往不是向對方推銷他的軟件如何省錢省力,而是問“生產中有沒有不能解決的難點”。然後當場編程,用事實說話。劉永言在解決這些電子機械廠各種難題的同時,也打開了推銷自研軟件的大門。
敲開大門需要智慧,後麵漫長的路還需要艱辛的行走。劉永言和弟弟跑重慶,下武漢。在北碚時,一口氣去了九個廠,現場解決問題。晚上回到旅館時,服務員為難地說:“我們這裏沒有鋪位了。”兩兄弟挺著急,沒有住的地兒,晚上總不能露天流竄吧。劉永言說:“你一定要想辦法給我們解決,地鋪也行。”
最後好不容易騰出一個閣樓來,讓兄弟倆住下。重慶的夏天像火爐一樣悶熱。劉永言整晚都泡在汗水裏。“都記不得起來衝涼多少次”。
功夫不負有心人,不到兩年時間,劉永言就靠推銷軟件賺了10多萬元。這在當時是一筆天文數字。他的智慧成果也造福於社會,包括成都所有電機廠在內的企業至今仍然在使用它。國防科技大學把它引入了教材。
這一次“軟件革命”讓劉永言嚐到了技術創新的甜頭。他堅定地走在不斷發明、不斷創新、充滿希望與挫折的路上。在那首《推軟件過洞庭有感》中,劉永言寫道“洞庭遠航白雲舟,浩渺煙波天際流。日落雁歸望秋水,浪跡瀟湘逐沙鷗”。
1982年,劉氏兄弟開始養殖鵪鶉。他們通過解剖分析設計出新的喂養方法。劉永言提出用電孵化,提高產量。他開發出了自動控溫器,獲得成功。兄弟四人養鵪鶉不到兩年,就積累了1000萬元的資金。
20世紀80年代末,劉氏兄弟研製出了“希望飼料”。劉永言開發出了中國第一個線形規劃數學工具用在商業運行的飼料配方軟件。1990年1月,“希望牌”乳豬飼料月銷售量達到了創紀錄的4000多噸,超過了當時的泰國“正大”飼料。
1992年,劉永言提出四兄弟各自發揮長處,獨立經營,他自己則主攻高科技。為什麼會選擇這一塊兒作為發展方向呢?劉永言稱自己忘不了的依然是科技情結,他說:“超導、變頻輸電、熱泵……這些東西還應該深入研究下去,丟了很可悲。賺錢是有限的,精神的東西卻是無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