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創新是人生最大的財富(1)(1 / 3)

大陸希望集團董事局主席劉永言校友

劉永言,1945年12月8日出生於四川省成都市。1961~1964年,就讀於成都樹德中學高中部;1964~1973年,在國營成都九〇六廠工作;1973~1977年,考入電子科技大學(原成都電訊工程學院),攻讀計算機專業;1977~1982年,畢業後分配到國營成都九〇六廠設計所工作,曆任助理工程師、工程師,從事電子線路開發、計算機軟件開發、推廣、應用等工作;1983年至今,曆任成都希望科學技術研究所所長(高級工程師)、希望集團董事局主席、大陸希望集團董事長等職。

穿一件休閑的襯衫,一臉書卷氣,怎麼看都不像大陸首富,倒更像是一位知識淵博的大學教授。這就是校友劉永言。2006年電子科技大學校慶之際,他回到了母校,與學弟學妹們分享自己感悟博學與興趣的經曆。

2009年3月,我們為編寫《校友風采》一書,在大陸希望集團再次見到劉永言校友。會議室的門打開,劉永言穿著一身樸素的藍色衣服走了進來,笑容和悅,談人生,談夢想,憶挫折,說未來。說到高興處,他念了幾句自己的詩:“今生同真理結緣,明日奔荒野狂追。”

他一直“狂追”,在追求真理、創業創新的路上。劉永言曾靠“兩雞”起家,最終坐上了中國首富的寶座,他的經曆有超過一般人的輝煌與坎坷。他帶領的希望集團曾是全球最大的鵪鶉養殖企業,一個轉身,創立大陸希望集團並打造出國產變頻器第一品牌。劉永言的故事已經演繹為一個傳奇。

劉永言的生命裏有太多常人無法探入和理解的感悟。

關於夢想:要做中國的愛迪生

“我從小就有做愛迪生的想法,沒有科學研究,好像生命缺少了什麼。”劉永言坦言科學技術已成為生命的一部分。

1973年,28歲的劉永言被選送到成都電訊工程學院(現電子科技大學)讀書,開始了與成電的不解情緣。一個天賦超群、求知欲旺盛的青年來到了成電的知識殿堂,真是如魚得水般暢快。劉永言在課餘倡議搞實驗室。同學們在他的帶領下建立了兩個實驗室,做了許多東西。許多報廢的實驗設備,他們像寶貝一樣撿回來修好,作為自己實驗室的武器。

“台風眼是最安靜的。”劉永言安然麵對當時複雜的政治環境,隻埋頭苦讀。“當時潮流是不讀書,我就是要讀書,而且讀了很多書,正好解決我以前沒有解決的問題。”

有一次,學校派劉永言和另一位同學到湖南計算機廠實習。當時一台計算機需要用上百平米的屋子來盛放,僅僅是晶體管就有數萬個。劉永言看著同事們在開機前做晶體管測試,心裏一下子堵得發慌。他們用手工一個個把著測。“這樣做,費時耗力,而且還有可能出錯。”劉永言思索著,一個念頭突然在腦中閃過“如果使用一種專門的測試儀器進行測試,肯定能減少誤差,提高效率”。

劉永言敏捷地抓住了劃過腦海的智慧之星。很快,他的測試儀就研製出來了!同事們將劉永言和他的儀器緊緊圍住,好奇地看著這個古怪神奇的儀器能否真的有用。隻見晶體管導入儀器之內,熒光屏上立即呈現出幾個所需的數據,並在指示燈上分出紅綠兩個指示區,合格或不合格立刻得知。同事們歡呼著奔走相告,測試技術像風一樣迅速傳播開來。許多擁有計算機的廠家很快用上了劉永言的新技術。八年之後,《四川日報》《人民日報》在頭版顯著位置對這一技術作了詳盡報道。這一技術的超前性和生命力更加充分地展現在世人麵前。

正如劉永言所說,他從小就有做愛迪生的想法。在進入大學之前的20多年的時光裏,他一直在孜孜不倦的學習著,探索著。

小時候,善於動腦筋的劉永言就是小朋友們的中心。同伴們經常到他的家裏去看他自製的顯微鏡,透過它可以看清楚螞蟻的嘴巴是怎樣吃東西的,還可以看到毛毛蟲紮人的毒毛上有倒鉤。有一次,幾個小朋友聚在一起,劉永言高興地拿出自製的礦石收音機。輕輕地搗鼓幾下,大夥兒就聽到了四川人民廣播電台的節目。

劉永言13歲那年,全國上下正大煉鋼鐵。一天,老師在課堂上問大家:“高中生可以煉鋼鐵,我們初中生可以做什麼東西呢?”大家思索著,約有5分鍾時間,班裏一片寂靜。這時,劉永言站起來大聲說:“我們可以做空氣電池廠。”讓劉永言沒有想到的是,學校很快給了他一個10多平方米的“小廠房”。這是劉永言一生中擁有的第一個“工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