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金星爍爍耀華章(2)(1 / 3)

軍報“名記”

1973年,解放軍報社選調記者,組織上相中了他。在征求個人意見時,他顧慮頗多。自己是理工科出身,雖然做業餘報道工作取得了一點成績,但當專業記者,恐怕難以勝任。況且,解放軍報社集中了全軍甚至全國的記者精英,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複旦大學等名牌大學新聞、文史專業的高材生比比皆是。和他們相比,他深感壓力很大。

但他最終還是服從組織安排,成為解放軍報社一名非科班出身的專業記者。

1975年,鄧小平同誌複出,中華大地有了絲絲春暖。

這年,全軍召開運動會,解放軍報社派黃代培去采訪曾獲亞運會女子跳水冠軍的海軍運動員鍾少珍。他突破當時千篇一律的標語口號式、決心書式的文風,以富含人文情感關懷的筆調,頗具藝術感染力的文學手法,采寫了一篇帶報告文學性質的通訊《翱翔吧,海燕》,在《解放軍報》幾乎整版刊載。在那個萬馬齊喑的年代,這篇通訊一石激起千層浪,在軍內外產生了強烈反響。一些新聞單位把它作為範文,編入培訓編輯記者的教材,《解放軍文藝》專門向他約寫報告文學《海燕之歌》。這篇通訊報道的成功,堅定了他做好記者工作的信心,也奠定了他在解放軍報記者中的地位。

很快,他又寫了另一篇報告文學《靶場紅梅》,報道在本屆運動會打破女子氣步槍世界紀錄的北京部隊運動員董湘毅的先進事跡,也是在《解放軍報》整版刊登。此後,他一發而不可收,不斷有重磅稿件出手,有大塊文章在各大報刊發表。他采寫的介紹解放思想成果的稿件,報道部隊訓練改革的稿件,宣傳部隊英模人物的稿件,反映西沙海戰的稿件,很多都發表在《解放軍報》重要位置。

——他采寫的《小島十春秋》《他把一切獻給了祖國》《“希望號”領航員》《蛟龍深潛地中海》《“四皮”上島》等重大典型、重要事件的報道,許多發表在頭條重要位置,有的還配有編者按、編後或短評等言論。

——在對越自衛反擊戰中,他作為戰地記者隨作戰部隊抵進老街、柑塘一帶戰火紛飛的前線,及時向全國人民報道了“孤膽英雄”岩龍和“英雄步談機員”海水幹等英雄事跡。《中國青年報》在頭版頭條刊登“孤膽英雄”的長篇通訊時,配發社論予以重點推薦。

——他還親自采寫或親臨一線組織指導采寫報道,宣傳一大批英模,被海軍授予稱號的有:“熱愛海島的模範戰士”蔡德詠,“海軍建設精神文明標兵”蘇延昌,“愛民英雄”林春霖,“雷鋒式的好戰士”劉洪峰,“模範勤務船大隊”“水下搶險英雄班”等等。

他在《解放軍報》發表的稿件總數、頭條總數連續多年名列全軍記者前茅,成為當時優質多產、蜚聲軍內外的名記者。

梅花香自苦寒來。驕人的成績,源於他過人的付出。當記者的那些年,在千裏邊關,在萬裏海疆,他櫛風沐雨追尋,夜以繼日筆耕。他曾到過中蒙、中蘇、中朝、中越邊境,曾跑遍幾乎所有駐軍的海島。從北邊鴨綠江口的廣鹿島,到東邊的嵊泗列島、舟山群島,再到南邊的西沙群島,都留下了他的足跡。

為了在部隊火熱生活中多發現一些有價值的“礦藏”,他經常上高山觀通站,下海島偏遠站點,一去就是兩三個月。有一年冬天,他到內蒙古東烏邊防采訪,部隊沒有一點蔬菜,連續十多天吃的都是牛羊肉。對於一個生活在內地的人來說,這樣的“奢侈”很難適應,吃到後來甚至多看一眼都會條件反射地覺得想吐。但他沒有叫苦,沒有退縮,硬是咬牙挺了過來,發回了高質量的文稿,出色地完成了采訪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