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個好記者,不僅要能吃大苦耐大勞,還要敢於履危踏險。到搶險救災前線采訪,到礦難海難等突發事件現場搶第一手材料,在崎嶇陡峭的山路驅車,在風口浪尖顛簸,這些都要麵對一定的危險甚至生死考驗。1979年2月,對越自衛反擊戰打響後,他隨野戰部隊跨過紅河赴戰地采訪。當時,擔任尖刀班班長的親弟弟也在前線穿插作戰。他向父親隱瞞了兄弟二人同時參戰的消息,義無反顧地冒著炮火硝煙發回一篇篇感人的報道。兄弟倆隨部隊撤回雲南邊防後,才給遠在北京的父親報了平安。後來聽說小兒子的戰友有一些傷亡,大兒子的記者同事也有被彈片炸傷的,老人家心裏還真後怕了好一陣子。
回首往事,將軍動情地說,自己走過的歲月中,最苦的是當記者的那段時間,而自己受益頗多且深的,也是當記者的那段經曆。
這的確是有感而發。新聞宣傳工作講究真實性、時效性、指導性,這就要求記者應當做到思想敏銳、眼界開闊、認識深刻、反應迅捷。因而必須經常到基層、深入一線去發現、去采擷、去挖掘、去思考。作為中央級報刊的記者,在看問題的高度和深度上,在政治敏感性上,在文字駕馭能力上,要求都很高。作為軍報記者,必須站在軍隊全局的高度去思考問題、提出問題和回答問題。七年多的記者經曆,培養了他求真務實的工作態度,深入紮實的工作作風,領導能力、分析能力、文字語言表達能力和組織協調能力也都得到全麵鍛煉和提高。這為他日後走上領導崗位,奠定了堅實的思想、作風和工作基礎。
將軍說:“隻有經曆過艱難困苦,才能更加體味到人生的幸福、工作的快樂、奉獻的意義。當所發稿件引起好的反響,對部隊工作有一定的指導和推動,受到各方麵讚揚和肯定的時候,所有吃過的苦、受過的累,便都成了如煙往事,留在心底的,隻有快樂和幸福。而這種快樂幸福,沒有這種經曆的人是感受不到的。”
我軍士官教育的開拓者
1980年,黃代培從《解放軍報》調到恢複成立不久的海軍航空兵領導機關,先後擔任宣傳部科長、副部長。1984年,42歲的黃代培被任命為海軍航空兵某師副政委,成為當時比較年輕的師級領導幹部之一。該師政治部主任空缺,他還實際主持政治部工作。由於工作出色,海軍在指揮學院舉辦政工幹部培訓班,專門安排他為培訓班講課,介紹改革開放新形勢下領導飛行部隊政治工作的經驗。
1986年,我軍探索新形勢下士官製度改革,首次成立士官學校。
作為我軍第一所綜合性士官學校的海軍士官學校,擔負著為海軍現代化建設培養合格士官人才的任務,其首任軍政主官的配備,成為上下普遍關注的焦點。經過大範圍遴選、全方位考察,海軍士官學校第一任政治委員的重擔,曆史地落在了黃代培的肩上。在這一新的崗位上,他的政治理論素養、宏觀決策水平和駕馭全局能力都得以充分施展和體現。
上任後,作為“班長”,他帶領黨委一班人,撲下身子深入學習調查,走出校門廣泛交流研討,開闊視野借鑒外軍經驗,提出了著眼士官特點、極具針對性及自身特色的辦校方針和原則,統一了全校思想。學校認為,士官要長期紮根基層艦連,必須更加注重學員服從基層需要思想意識的培育和強化;士官擔任的技術和管理職務明確,必須更加注重其操作、維修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訓練;士官處在“兵頭將尾”的特殊位置,必須更加注重軍人素質、管理能力和表率作用的培養;士官長期處在條件艱苦的第一線,必須更加注重體魄的鍛煉。根據士官培訓的這些特點,黃代培總結提出了“獻身、頂用、會管、強健”的士官生培訓目標。樸實明白又貼近實際、富蘊內涵的八個字,入心入腦,許多士官生畢業二十餘年,至今仍能脫口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