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金星爍爍耀華章(1)(1 / 3)

海軍裝備部原政治委員、海軍少將黃代培校友

黃代培,海軍少將,正軍職,1942年3月出生,四川省資中縣人。1959年,黃代培由資中一中考入成都電訊工程學院(現電子科技大學);1964年,畢業分配入伍,曆任無線電技師、政治幹事;1973年,調任《解放軍報》記者;1979年,赴對越自衛反擊戰前線采訪;1980~1986年,曆任海軍航空兵部宣傳部科長、副部長,海軍航空兵某師副政治委員;1986年,任海軍士官學校第一任政治委員;1989年,任海軍宣傳部部長;1993~1998年,任海軍某試驗基地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員、政治委員;1995年,授海軍少將軍銜;1999年,任海軍裝備部第一任政治委員。

2009年10月1日,共和國60華誕。

中華大地萬眾歡騰,首都北京晴空萬裏、天高雲淡、風清氣爽、繁花似錦。

天安門廣場,舉世矚目的盛大閱兵儀式。當英姿颯爽的海軍學員方隊、水兵方隊、陸戰隊方隊邁著整齊的步伐雄赳赳走過,當威武雄壯的海軍陸戰隊戰車方隊、海軍航空導彈方隊、反艦導彈方隊、岸艦導彈方隊轟隆隆駛過,當矯健的海軍殲轟——7A戰機梯隊齊刷刷淩空掠過,觀禮台上,一位身著戎裝、精神矍鑠的海軍老將軍禁不住心潮澎湃、熱淚盈眶……

這是繼共和國50年大慶之後,將軍第二次受邀登上國慶觀禮台,與祖國和人民一起,檢閱共和國國防建設成就,共享成功的喜悅和自豪。將軍把畢生精力都奉獻給了共和國的國防事業,尤其是在軍旅生涯的最後十年,他把自己的全部身心都撲在了海軍裝備建設上。今天,在這盛大的慶典上,目睹自己熟悉的海軍方隊走過,看到凝聚著自己多年心血與期冀的海軍先進武器裝備展現天安門、驚豔全世界,怎能不令他激動、令他驕傲!

慶典結束,回到家中,將軍興猶未盡,情不自禁地吟誦自己不久前剛剛發表在中國作家協會主辦的《文藝報》上那首《水調歌頭·國慶六十周年感賦》:

霧瘴鎖河嶽,長夜暗無邊。虎狼恣肆殃禍,黎庶苦熬煎。鐮斧旌旗漫卷,星火燎燃赤縣。驅寇滅權奸。三座大山倒,改地換新天。

舉興廢,破封堵,挽狂瀾。肇興特色之路,賴舵手高瞻。看我國強民富,九野風和日燦,長幼盡懷安。六秩正年少,乘勢再登攀。

這位將軍,就是被譽為“儒將”的電子科技大學1964屆畢業生、海軍裝備部政治委員、少將黃代培。

一個地方理工科大學的畢業生,怎樣走上了軍隊政治工作的道路?一個電訊專業的大學生,如何成長為海軍高級將領?凝望將軍雙肩熠熠閃爍的金星,循著燦燦奪目的金光,讓我們去了解將軍非同一般的人生經驗,品讀將星背後的故事……

艱苦砥礪少年遠誌

資中,地處四川盆地中部,位於沱江中段,是一座曆史文化名城。

這裏山川毓秀、文化燦爛,地靈人傑、賢才輩出。這裏是至聖先師孔子的樂理老師萇弘的家鄉,這裏曾是國畫大師張大千繪畫啟蒙之地,這裏在科舉時代出過2名狀元、216名進士、224名舉人……

1942年,農曆三月,黃代培出生於資中縣西門口。

他自幼天資聰穎,活潑好動。新中國成立前讀過一段私塾,新中國成立後轉入小學。11歲時,他以同年級最小年齡考入資中第一中學。從小學、初中到高中,他從一個活潑好動的少先隊員,成長為品學兼優的共青團員。

然而,不為外人所知的是,品學兼優的背後,少年黃代培有著怎樣的艱苦生活經曆,承受過多少生活的重壓。

其時,解放不久,黃代培的父親在資中縣城區糧站上班,每月僅有30元的微薄薪水,不僅要維持一家7口人的生活,還要贍養居住在農村的祖母。每月的工資,除了購買定量供應的米、油、煤等生活必需品外,所剩無幾。家中生活極為困難,甚至很少吃菜。作為長子,懂事的他很小就知道替父母分憂愁、減壓力。剛上初中二年級,12歲的少年黃代培便開始用自己柔弱稚嫩的肩膀,為父母分擔起家庭生活的重負。

他到運輸合作社拉過架子車,在運送長途貨物的架子車旁邊拴上一根繩子,給車夫當幫手拉貨,從天不亮幹到下午,一天可以掙兩毛錢。

他到山裏石灰窯挑過石灰。石灰剛剛出窯,他就要迎著撲麵而來的陣陣熱浪,裝上滿滿一擔還是滾燙滾燙的石灰,挑到三四十裏以外的工地。一天挑兩趟,他可以掙幾毛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