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章 解放軍對湘西土匪的圍剿(12)(2 / 2)

《大湘西係列作品集》共有六本,包括《大湘西演義》、《大湘西匪殤》、《大湘西土司》、《傳奇張家界》、《烽火南長城》、《走玩大湘西》。六本書各有各的故事,各有各的特色。在這套作品集中,李康學主要通過挖掘湘西曆史留下的絲絲印記,重拾被世人遺忘的曆史。他用獨特的筆調將曆史定格、放大,創作成曆史小說、遊記美文。

《大湘西演義》最為出彩。它是通過一次次深入采訪創作而成的反映湘西曆史的長篇小說。為寫好這本書,作者跑遍了大湘西二十多個縣城、70多個鄉鎮、100多個鄉村,采訪了有“舍命王”綽號的原國民黨暫十一師師長的瞿波平、匪首張平的妻子楊炳蓮等人。因此創作真實生動,最大程度地保留了曆史原汁原味。

第二本《大湘西匪殤》是寫大湘西強人的紀實小說,為創作這部小說,他也曾深入山寨采訪,像書中的永順綠林好漢彭叫驢子,作者就曾多次找他的親屬和部屬座談,連彭叫驢子被冷槍打死的地方,他都親自去實地查看過,了解到了許多史料中沒有載入的細節。此書的內容同樣充滿了真實的傳奇色彩。第三本《大湘西土司》選取湘西土司的全部曆史,寫成了演義式的通俗曆史小說,讓讀者對湘西土司有了比較全麵的了解。第四本《傳奇張家界》是根據張家界天子山地區廣泛流傳的明初向王天子起義故事創作的一本曆史小說。此書除了覃垕王和向大坤等人是真實人物外,其餘的人大都是塑造虛構的人物。故事情節也基本是虛構,但他把許多民間傳說揉進書中,可讀性很強。《烽火南長城》則是一本描寫湘西乾嘉苗民起義的曆史小說,此書所寫曆史事件宏大,涉及人物多達百餘人,但結構清晰,層次分明,可看出作者頗費了一番功夫。最後一本《走玩大湘西》以親曆遊記的方式,用“神奇的山”、“靈性的水”、“幽深的洞”、“巫風駘蕩的湘西舊民俗”等八部分結構,寫成近百篇短文,語言優美、文風明快、頗具韻味。

《大湘西係列作品集》就是這樣一部充滿濃鬱的曆史氣息,擁有活靈活現的曆史人物,講述繪聲繪色曆史故事的文學作品。讓人讀後產生一種身臨其境的真實感,這與作者的文化底蘊和對曆史的深入透徹的了解密不可分。正是由於他走訪奔波於湘西各個鄉村,接觸數以百計的各色人物,掌握了大量不為人知的第一手資料,才使它們比起那些虛構的故事更加容易勾人心魄。

可以說,《大湘西係列作品集》的成功就在於它把曆史的真實性、神秘性和可讀性完美地融於一體,讓讀者在閱讀時,不僅感受到獲取知識的滿足,也享受著傳奇故事帶來的驚喜。

(原載2009年5月29日湖南日報)無事溪畔聊《野火》——訪作家李康學塗丹六月下旬,一個風和日麗的早晨。我在美麗的張家界學院內的無事溪畔采訪了本土作家李康學。此前數日,他把在解放軍文藝出版社剛出版的新書《野火》給我們學院贈送了數十本,同時還把題寫著“誌存高遠、早成大器,——贈塗丹”字跡的一本親筆簽名書送給了我,這使我很覺感動,我們的話題也就從這本還散發著油墨芳香的新書談起了。

李作家告訴我,當初寫這本書的緣由,主要是因北京的知名人士賀興桐先生幾年前和他有過約定,賀先生希望有人將他父輩的革命事跡寫出來,而李作家覺得這個紅色題材的小說值得一寫,兩人一拍即合,於是,李作家就認了真。此後的日子裏,李作家便按照賀興桐先生的囑托,開始搜集有關材料,對當事人進行采訪,然後是夜以繼日的寫稿。在前後兩年多的時間裏,寫過初稿、二稿和三稿,這本紅色題材的長篇小說最終問世了。

這本書為何取名叫“野火”呢?李作家說,因為這本書主要寫的是遊擊隊如何保衛紅軍傷病員和家鄉群眾的傳奇故事,而土生土長的遊擊隊就像是野火一樣,它象征著熊熊的革命之火頑強的蔓延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