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章 解放軍對湘西土匪的圍剿(10)(3 / 3)

筆者曾經為寫一篇關於乾州的文章找尋“乾嘉苗民起義”領袖“吳八月”的資料,在網絡裏搜尋,結果屈指可數,湘西自治州首府吉首的“八月湖”、“八月樓”等地名都是為紀念這位英勇之士的,而人們用文字記錄的卻很少很少。欣然地,《烽火南長城》讓我清楚地認識了這位熟悉而陌生的勇士:文武雙全、有勇有謀、不畏強暴,在帶領苗族人民起義取得許多勝利後,卻受害於叛徒吳隴登,最後被朝廷命官福安康下令“臠肉示眾”,臨死之前,勇士吳八月還洋洋灑灑寫下:“壯誌未酬成俘囚,腳鐐手銬鎖牢籠。縱然淩遲亦無悔,死後亦要稱鬼雄。”吳八月一生性情豪爽,死亦不屈,後人多有詩作稱讚,表達了後人對他的敬仰之情。在書裏,我還認識了許許多多像吳八月那樣的勇士:沉著冷靜的石柳鄧、意氣風發的吳廷義、年輕有為的吳半天……做為土生土長的湘西人,我們為自己有這麼優秀的前輩而感到無比自豪,一種民族精神承接下來。

一座“南長城”見證了明清兩朝的血雨腥風,一部《烽火南長城》道出了愛軍習武的苗族人民的血淚史。全書共分八個章節,每節之間聯係緊密,而且附有許多苗寨、人物的圖片,讓人仿佛親臨其境。十八世紀後期清廷為了加強統治,在苗族地區設立軍事據點,同時,進入當地的滿、漢官吏、地主和商人通過高利貸巧取豪奪,大量兼並苗民土地,激起苗民憤慨。乾隆六十年元月,苗族人民以“逐客民、複故土”為口號爆發起義,人數共達三十餘萬。書中以一起發生在南長城的“劫牛案”為線索,描寫了清廷官吏浦霖血腥鎮壓“劫牛人”以及株連苟補寨全寨人的事件,激起周邊村寨寨民的憤慨,於是就有了“黃瓜寨聚義”,石三保被眾寨長推選為第一任苗王,吳八月起草了《敬告苗民》的帖子,其中說道“為著眾苗的生存大計,我們要攜手共進,同舉義,逐客民,複故地,打過黃河去,不獲勝利,決不收兵……”苗族人民眾誌成城為自己的生存找尋一條起義之路,給當時的清政府在財產、人才上都造成了不小的損失,乾隆的親信福安康因治理苗疆太過勞累而死,和珅的弟弟和琳也暴病於乾州。乾嘉苗民起義堅持反清一年多,清政府調集貴州、雲南、湖南、湖北、四川、廣西、廣東七省的綠營軍進行圍剿。嘉慶元年(1796)十月起義軍進行平隴保衛戰,隨著石柳鄧英勇就義、吳廷義被俘,宣告起義失敗,但它的餘波一直延續到1807年,前後達十二年之久。

讀罷此書,思緒翩然。如果時光能倒流,我想自己也一定會像石乜妹那樣披掛上陣選擇了起義之路,他們那大愛無私的精神流溢言表。苗族人民淳樸善良、知恩圖報的優良傳統在書中是隨處可見,並深深地感動著讀者。災荒之年,石柳鄧散財救濟,惡霸楊百萬卻巧取豪奪苗民財產,強烈的對比道出了人們內心的良知,激發起安寧中的我們一些對曆史、對民族精神的深思。

《烽火南長城》是一首淒婉的歌,訴說著苗族人民的英勇擅戰與悲淒命運;《烽火南長城》是一篇勵誌之文,當今的和平是整個民族的苦難換來的,教人居安思危;《烽火南長城》是一部知識寶典,是認識湘西曆史風起雲湧的藝術航標。烽火之後寂靜的南長城,是神秘的湘西為世人敞開的一道文化之門、友誼之門,登高望遠,可以感受到苗民祖先的大愛精神仍在延續……(原載《張家界日報》)一部引人入神的佳作——讀《走玩大湘西》有感覃葛大湘西,是一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那裏有神奇的山,靈性的水,幽深的洞,美麗的山城,巫風駘蕩的舊民俗和風姿綽約的美女。在沈從文筆下,在黃永玉的畫裏,在宋祖英的歌裏,湘西的藝術魅力都得以很好地體現。最近,作家李康學出版的大湘西寫真集之一《走玩大湘西》,又把這種藝術魅力再次展現。李康學以宣傳大湘西山、水、人為己任,濃墨重彩描繪了大湘西大好河山和邊區山城建設的新風貌。在眾多宣傳媒體中獨樹一幟,成為描寫大湘西旅遊風光的又一佳作。

在綺麗的自然風光和名勝古跡中尋奇覽勝,它是向導。在陶冶情操中追尋曆史淵源,它是標示圖。朱熹詩曰:“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彩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此書就是指引旅遊者尋找大湘西風光源頭活水的一本好讀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