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章 解放軍對湘西土匪的圍剿(10)(2 / 3)

個人榮耀與民族苦難

——讀李康學《傳奇張家界》

覃新菊

作為土生土長的湘西作家,李康學先生擅長在湘西浩瀚的曆史中挖掘印痕,用清新、簡明的筆調將被人遺忘的曆史重新拾回,以曆史小說的筆法將其定格、放大,所形成的章回情節深深吸引著讀者,所闡發的曆史蘊藉讓讀者感悟、深思。繼《大湘西演義》三部曲之後,其新著《傳奇張家界》又於近期出爐。

這部共計21萬字的新作由“禍起蕭牆”到“悲壯跳崖”九個章節構成。它以元末明初的曆史動蕩、朝代更替為背景,講述了張家界這個“小社會”為尋求前途命運、民族出路而反抗朝廷的悲壯曆史。而富有傳奇色彩的土司之子向大坤、宣撫使覃垕的英雄事跡則是文章的濃墨重彩所在。

“覃垕剝皮”在張家界廣為流傳,家喻戶曉,至今當地的土家居民還保留著過“六月六”的節日以紀念他。覃垕原本是陳友諒下屬的一個土司官僚,在陳友諒兵敗朱元璋後,他受招成為慈利宣撫司使,但自小窮苦的他,本性愛民,最大的希望是朱元璋統一後能計口授田,既按照人口的多寡來分配田土的多少,讓廣大的土民過上好的生活。然而,明王朝《平吳仁言》一張聖旨將他這一幻想擊為粉碎。麵對朝廷搶占民田、逼民上山的舉動,他毅然放棄官銜,集結民眾,西聯夏國,攻占慈利,給朝廷以沉重打擊。

而向大坤更是驍勇頑強,從小便立誌四方,受張靜儒道家思想的熏陶,他的理想是建立一個小國寡民、至善至德的國家。在幫明玉珍反明稱帝失敗之後,經過一段生死磨練,他廣交豪傑,招兵買馬,修築皇宮,號稱天子,於是有了一場轟轟烈烈的反明鬥爭。

與之相比,是朱思濟的出賣嶽父、貪生怕死;董昌的見風使舵、陰險狡詐。他們一心為自己的前程奔波,到如今也隻是一個被人咒罵的千古罪人。

孟子道:“民為貴,君為輕”,底層人民群眾是一切的根本,當董昌、朱思濟在追求自己的榮華富貴,覃垕、向大坤在成就自己的一番霸業時,張家界的黎民百姓又是怎麼樣一番情景呢?他們在茅崗拚殺,在九溪流血,他們家破人亡,命喪黃泉……誰該負起這份責任?董昌、朱思濟固然是民族的敗類,他們唯利是圖,在他們心中隻有自己的那麼一點前途,置父老鄉親於水深火熱之中。那麼對於向大坤覃垕而言呢?我首先看到的是他們維護土家民族的利益和尊嚴,向統治階級的霸道發出的不滿之聲,向世人宣布了自己存在的價值。然而,麵對著明王朝的瘋狂反撲,他們的反抗顯得那般的渺小與無力。一段悲壯的曆史以覃垕剝皮處死,向王跳崖自殺而結束。我不禁思索著一個問題,他們的反抗真的值得嗎?我想,他們是否應該需要更周全的思考呢?

戰爭就像一把雙刃劍。早在千年之前,孫子就以“兵者,國之大事,存亡之道,死生之地,不可不察也”來警覺我們。為了本民族的利益,我們需要反抗,但同時帶來的災難性後果也是我們不得不考慮的,隻有深謀遠慮,把握全局,厚積薄發才是明智之舉。恐怕這才是這段曆史所告訴後人的通鑒之理,讓我們明白個人悲壯隻有與民族苦難相聯係,才顯現出它的意義與價值,而後人那麼多的盲目挑釁與無端生事,則將英雄情懷送入流俗,讓人產生的則不是悲壯而是悲哀了。

張家界人是有骨氣的,他們不屈服,敢做敢當。六百多年前就是如此。今天的張家界麵臨著新的機遇與挑戰,一方麵民族團結穩定,經濟快速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極大的提高;另一方麵,我們處於老少邊窮的地區,古老的思想、文化一度讓我們跟不上時代。麵臨著新的曆史考驗,我想,保留土家民族本質的東西,又合理地實現文化的轉型,讓每一個張家界人都過上美好的生活,才是張家界後人的選擇。畢竟,民族的幸福遠勝於個人的那麼一點榮耀,曆史上曾經榮耀過的個人也是為了民族脫離苦難。

(原載《張家界日報》)

難忘那塵封的曆史

——讀李康學《烽火南長城》

鄧婕

最近讀了李康學的曆史小說《烽火南長城》,心中有一種久違的新奇感。該書填補了不少有關“乾嘉苗民起義”知識的空白。以往,世人隻知長城是世界八大奇跡之一,卻鮮知在民風剽悍的千裏苗疆,亦橫亙一道分隔“生苗”與“熟苗”、“客民”與“苗民”的邊牆。如今的南長城遊人如織,那些記憶裏的血雨腥風早已化作一幅幅祥和的“田園牧歌圖”,讓人感受生活在湘西的美好與安寧。一部《烽火南長城》使塵封已久的那一段曆史鮮活起來,一個個民族硬漢在我們眼前浮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