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章 解放軍對湘西土匪的圍剿(10)(1 / 3)

——摘自湘西人黃永玉《比我老的老頭》

大湘西的曆史人物,像掛在大湘西曆史樹梢尖上的冬天凋零的幹果,已經痛苦得提不起來了。

大湘西的年輕人,在大湘西的陽光裏、山水裏,時常錯過曆史老人的故事一串串。大湘西曆史長河中浮雕般的曆史人物群像,不說一騎絕塵,至少也是漸行漸遠了!

何也?那是因為大湘西曆史的故紙堆落滿塵埃!無論是曆朝曆代的正史,還是郡、縣、州、廳的地方史誌,或曰三苗九黎牛首人麵蛇身,或曰楚人好巫祀,或曰南蠻,或曰逆苗、土酋……被正史妖魔化了的大湘西人,被地方史誌野蠻化了的大湘西土地,被強勢文明掩蓋了的大湘西文明,想讓大湘西年輕的一代甚至更年輕的後人皓首窮經,為大湘西曆史正名,為人物立傳,無疑是癡人說夢。扭曲的曆史如此無奈,活色生香的現實生活如此精彩,誰還有興趣鉤沉大湘西史海呢?

於是乎,大湘西曆史的富礦帶沉默而又寂寞,呼喚著像唐浩明創作《曾國藩》、《張之洞》那樣的曆史小說家,呼喚著像餘秋雨將深奧的中西文明演變成通俗詩意的文化苦旅者。那麼,誰曾經或將要是大湘西文明唐浩明式或餘秋雨式的第一個吃螃蟹者呢?

近代有熊希齡,現代有沈從文,當代有黃永玉。長江後浪推前浪,作家李康學,攝影家鍾以福、胡衛衡,幾位生於斯長於斯的湘西人,在讀圖的信息化時代,默默地圖寫著大湘西的人文曆史,圖解著大湘西的文明世態!

首先,李康學讓我們明白了大湘西的曆史地理概念。在1949年前,曆史地理中的湘西是大湘西或老湘西,包括現在湘西州的七縣一市、張家界市的二縣兩區以及常德市和懷化市的一部分,共轄24個縣,堪稱曆史的富礦帶!1958年湘西州建州,轄十縣一市,始有湘西的地理概念。1988年,張家界建市伊始,從湘西州行政區劃中劃走桑植和大庸兩縣,湘西州隻餘七縣一市,即為現在行政區劃中的小湘西或新湘西了。

其次,李康學窮十年之功力,將大湘西的曆史事像,變成一串串活的曆史故事。他先用《三國演義》的筆法和結構創作了《傳奇張家界》,那是一段元末明初土家人向大坤八兄弟和覃垕王聯蜀反明的故事,發生地為現在的慈利、永定、桑植、永順、石門、龍山諸縣。再有章回體的《烽火南長城》,描述的是清初乾嘉年間發生在湘、黔、渝等地的苗民起義的故事。最後是曆史筆記式的《走玩大湘西》,描寫1840~1949年的湘西故事。李康學用史家的嚴謹,作家的形象,配以鍾以福、胡衛衡等人攝的生動傳神的照片,將大湘西人文地理、曆史事像、山水風光、奇風異俗描繪得唯妙唯真!

最後,李康學將大湘西作古的曆史人物,變成活生生的曆史群像。《傳奇張家界》中向氏家族的八個龍兄虎弟,尤其是後來自稱向王天子的向大坤,以及道長軍師張靜儒、蜀王明玉珍、慈利宣慰史覃垕,明軍統領湖廣行省參政楊璟,如《三國演義》中的劉備、關羽、張飛、孔明一樣的活靈活現,呼之欲出,驅之不去。《烽火南長城》中聚義抗清苛政的第一任苗王石三保、第二任苗王吳八月、第三任苗王吳廷義,先反後叛的苗疆梟雄吳隴登和張廷仲,俠肝義膽的吳天半、石柳鄧等,與清廷鷹犬鬥智鬥勇,掀起血雨腥風一片。前事不忘,後世之師也《走玩大湘西》中三起三落的湘西不倒翁陳渠珍、先兵後匪再官的桑植王陳策勳,大湘西三大匪王龍山八麵山鼠王瞿伯階、永順石堤溪彭叫驢子彭春榮、古丈李家洞匪魔張平,山江鎮老苗王龍雲飛、龍潭首義領頭狼石維楨,革屯運動發起人隆子雍……每個曆史人物不僅有刀有槍有地盤,有權有勢有狠人,而且有棱有角,有血有肉,有才有智,有勇有謀。李康學用文學的白描,美術的速寫,寫出大湘西曆史人物人性之真,人生之真,魂靈之真!

古人雲;文章千古事。作為大湘西土生土長的土家族出版人,我深知:忘記大湘西的曆史就等於背叛,割斷大湘西的曆史,就等於割斷大湘西文明的根,所以我手寫我心,我心編我書,讓大湘西的曆史活起來,讓大湘西的曆史人物站起來,走出學者小眾的象牙之塔,走進中國的甚至世界的普羅大眾中,為關注大湘西、熱愛大湘西的今人乃至後人,打開一扇扇洞悉大湘西文明風景百態的窗戶!

果能如此,作為終生為人作嫁的大湘西“土裁縫”,吾心足矣!

(原載2008年8月《中國民族》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