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描寫了溪州之戰的曆史背景及其曆史影響。研究土家族族源,必然涉及崛起於湘西割據稱雄、曆代世襲土官的彭士愁的族屬問題。關於溪州(在今永順縣)土官彭士愁的族屬,史學界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認為彭士愁是彭瑊之子,是五代時期從江西省吉安府遷來的。另一種說法是國家民委主編的《土家族簡史》的權威觀點。該書用曆史資料和土家語言論證彭士愁是溪州土著人。《宋史》早就記載:“北江蠻酋最大者曰彭氏,世有溪州”。著名專家譚其驤也曾撰文論證彭士愁為“蠻族血統”。五代後梁開平年間,彭士愁任溪州刺史,統轄二十個羈縻州。五代後晉天福四年(公元939年),彭士愁親率土家士兵一萬多人攻打楚屬辰州和澧州。楚王馬希範派遣左靜江指揮使劉勍、決勝指揮使廖匡齊率兵五千反擊,彭士愁軍退回溪州。同年11月,彭士愁退守保山寨,廖匡齊率兵沿梯攻打。土家將士箭石俱下,擊退楚軍,廖匡齊戰死。次年春天,劉勍用火箭攻破山寨,彭士愁看見士兵死亡慘重,奪險向錦州(在今永順縣境)撤退,並且派遣次子彭師杲帶領覃行方等人攜帶錦州、溪州和獎州牌印請降。經過談判,結束溪州之戰。雙方締結盟約,在溪州會溪坪用五千斤銅鑄立銅柱,由楚天策府學士李弘皋撰寫《複溪州銅柱記》,仍授彭士愁為溪州刺史。這就是保存至今的“溪州銅柱銘文”。1959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71年,因建鳳灘電站,遂將溪州銅柱遷至永順縣王村。
二是敘述了大湘西土司機構的設置過程。學術界認為:大湘西土司製度濫觴於唐宋,完善於元明。元朝統治者總結唐宋時期推行羈縻政策的經驗,創立了蒙、夷分治之法,官有土官、流官之分,始有土司之名。從元代起,封建王朝始在土家地區建立土司製度。到了明代,土司製度日臻完備。土司製度的形成使封建王朝對土家地區的控製加強,由唐宋時期鬆馳的羈縻政策變為能夠實施有效的控製。元明統治者對願意歸附的土家、酋長委以宣慰使、宣撫使和安撫使等土司官職,並且準其世代承襲。但是,土司王的承襲、升降以及機構置廢都必須聽命於朝廷。《大湘西土司》敘述了永順宣慰司、保靖宣慰司、桑植宣慰司、柿溪宣撫司和茅岡長官司的設置經過及其首任土司王。元代至正十一年(1351年),彭萬潛始稱永順安撫司。明代洪武六年(1373年),彭天寶奉命升為永順宣慰司。元末,彭世雄始稱保靖安撫司。明代洪武元年(1368年),彭萬裏奉詔升為保靖宣慰司,隸屬湖廣都指揮使司。《大湘西土司》還簡介了桑植宣慰司向仲山和茅岡(在今永定區境內)長官司覃添佑的戰功。
三是講述了元末明初土家覃垕起義的經過及其傳奇故事。元代至正十二年(1352年),土家首領覃垕聯絡夏克武等土民萬餘人,響應徐壽輝紅巾軍的號召,加入元末農民起義隊伍,趕走了茅岡宣慰都元帥府土官吳邀。元朝派任文達率兵分兩路圍攻茅岡寨。覃垕在七年寨隘口設兵;用木、擂石重創元軍。又在神檔坪、印花橋再敗元軍,乘勝攻占慈利州。據《明太祖實錄》載:元代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置慈利宣撫司,秩正三品,以其土官覃垕、夏克武為宣撫使”。朱元璋建立明王朝後,繼續實行階級剝削和民族壓迫政策。覃垕王帶領土家人民揭開明初農民起義序幕後,明太祖於洪武三年(1370年)命令湖廣平章楊璟率軍四萬抵達慈利,首戰覃垕寨,再戰於橋頭肖家峪。覃垕王率兵退至永順縣羊峰山,雙方對峙多時。起義軍被圍後,覃垕王遣人詐降,楊璟命令部將黃永謙與之談判,被覃垕王扣押。朱洪武又令參議戴德率兵助戰,與楊璟合兵力攻,覃垕王才率士兵退回茅岡寨。次年,明太祖詔命江夏侯周德興統兵十萬再次征討,並且調添平所(在今石門縣)千戶覃添順為先鋒,攻打索溪峪百丈峽。覃添順妻子易淑貞一邊讓褡褳中的嬰兒吃奶,一邊用劍殺死士兵田大等人。覃垕王見勢不妙,速令其餘士兵退出百丈峽。周德興合兵攻克龍伏關、黑樅關和溫塘關,直逼七年寨,久攻不下。後來,周德興懸賞:“哪個捉到覃垕,就封他為穀用元帥”。覃垕女婿朱思濟做官心切,入寨勸說:“慈利有個龍岩寨,千軍萬馬打不開。嶽父何不留人守此,親自前往龍岩寨,以為犄角之勢”。覃垕聽信女婿之言,帶領護衛何英、姚祖去守龍岩寨。朱思濟買通何、姚二人,在滅親埡把覃垕捉住,送到關門岩囚籠峪關進站籠,解往京城,在當年陰曆六月六日被淩遲處死。因此,慈利縣土家人至今流傳民謠:“要想打開龍岩寨,除非河鷹(何英)鷂子(姚祖)來”。土家族覃垕王起義留下的名勝古跡遍布茅岩河風景區,成為我市西線旅遊的人文旅遊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