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 解放軍對湘西土匪的圍剿(9)(2 / 3)

四是歌頌了土家人明代抗倭的赫赫戰功。日本人自古以來覬覦中國。多數人知道中國抗日戰爭取得的偉大勝利,很少人知曉早在明代,土家祖先就曾打敗日本鬼子的祖宗。《大湘西土司》在《征剿倭患建奇功》一章中謳歌了我國民族英雄抗倭的輝煌戰績。明代嘉靖年間,日本海盜多次騷擾中國東南沿海地區。明朝政府詔令張經總督東南各省軍務,征調湖廣士兵前往抗倭。永順宣慰司彭翼南、保靖宣慰司彭藎臣、桑植宣慰司向仕祿、茅岡長官司覃堯之和九溪衛麻寮所(在今慈利縣)千戶唐仁各率士兵數千,積極應征,抗倭戍邊。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永順和保靖士兵與倭寇初戰鬆江勝墩,斬首300餘級,首戰告捷;再戰常熟三丈浦,俘斬280多人。五月,保靖士兵敗倭寇於石塘灣,倭寇向平望逃竄。總兵俞大猷率領士兵攔路截擊,倭寇受創,奔至王江涇。保靖士兵乘勝追擊,斬倭寇1900多人,被《明史》譽為“東南戰功第一”。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寧波舟山倭寇負隅頑抗,俞大猷指揮桑植土司和麻寮所等士兵焚燒倭營,倭寇多被殺死,取得了舟山大捷。

五是闡述了土司“改土歸流”的曆程及其作用。《大湘西土司》最後用大量篇幅詳細地描述了“改土歸流”的前因後果。清朝初期,清王朝對少數民族繼續采取“以夷製夷”政策。各地土司隻要歸順,即準襲職。土司久居其地,擁兵爭鬥,影響安定。桑植土司與永順、茅岡各土司互相仇殺,民不堪命。在土司統治下,剝削殘酷,勞役繁重,束縛生產力發展,成為經濟發展桎梏。所以,總督鄂爾泰向朝廷建議實施“改土歸流”政策,大湘西土司在全國“改土歸流”大潮下,順應曆史發展潮流,先後改土。清政府密令彝陵鎮總兵官整飭營伍,又調衡州副將周一德署九溪協事,澧州、永定兩營兵馬聽其節製。永順土司、茅岡土司和麻寮所土官在大勢所趨的情況下,被迫改土。保靖土司、桑植土司遲疑不決。雍正四年,土經曆唐宗聖等人請求改土歸流。朝廷頒旨繳出印篆,桑植末代土司王向國棟被安置到河南省。雍正七年(1729年),以桑植土司和安福所地置桑植縣。雍正十二年(1734年),茅岡末代土司王覃純一納土,以其地及永定衛置永定縣。“改土歸流”改革了政治、經濟、文化製度,促進了大湘西經濟文化和社會事業發展。

(原載《張家界日報》)

曆史的、民族的、人文的大湘西

覃代倫

由湘西作家李康學撰文、攝影家羅兆勇攝影、出版人覃代倫配圖的“大湘西三部曲”,曆時3年,已由民族出版社出版發行。該叢書全麵、真實、本色地解讀了曆史的大湘西,民族的大湘西,人文的大湘西。黃永玉先生曾說:“這是幾本湘西的書。”

曆史的大湘西

神秘詭異的土司王朝,中國曆史中的異數,在大湘西涓涓流淌的曆史長河中曾經一枝獨秀。《大湘西土司》,被譽為大湘西版的《塵埃落定》,以章回演義的文體,配以54幅精美圖片,全方位解讀了大湘西長達千年的古代土司史。全書以曆史史實為經,從唐末五代時期老蠻頭土司王吳著衝傳令招駙馬著筆,聲色並茂地描述了溪州之戰豎銅柱(五代)、福石寵遷居老司城(元代)、覃後王起義驚明廷(明初)、彭翼南征倭建奇功(明嘉靖年間)、向國棟負屈河南(清雍正年間)……清廷改土歸流,大湘西千年曆史中著名的永順土司、保靖土司、桑植土司和大庸茅崗土司,中國曆史中的曆類王朝,從此灰飛煙滅了。

神奇而古老的土司王朝雖然滅亡了,但曆史仍在繼續。《大湘西演義》以洋洋30萬言、88幅精美圖片,另類解讀了大湘西英雄與豪強爭雄、文人騷客輩出的近代史。該書從清鹹豐二年“田興恕刺臂入篁軍,左宗棠刀下救鄉黨”落筆,曆經田應詔湘西獨立,熊希齡北京拜相,隆子雍革屯起義,賀龍兩把菜刀鬧革命,止於1952年“湘西不倒翁”陳渠珍病逝長沙,百年大湘西近代史,有影響的曆史人物多達33個,正是他們與大湘西上千萬山民,共同演繹了大湘西那段血雨腥風、變幻莫測的沉甸甸的近代史。

走進大湘西現代史,你會發現:大湘西三大強人與國民政府共同演繹了那段血色曆史。《大湘西匪殤》以洋洋灑灑32萬言、56幅圖片,從“鼠王出世”落筆,曆經郎舅反目、綠林征戰、迎娶壓寨夫人、招安受騙、鶴峰脫險、八麵山上,到柯溪斃命,最終走上窮途末路。大湘西第一大強人鼠王瞿伯階、第二大強人彭叫驢子彭春榮、第三大強人古丈魔王張平與國民黨38軍軍長傅忠芳、國民黨86軍軍長朱鼎卿、湘西巡防軍統領陳渠珍以及國民政府大員薛嶽、何鍵、宋希濂等兩大勢力在大湘西山水密林間的角力,成就了大湘西血跡斑斑的現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