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 解放軍對湘西土匪的圍剿(7)(1 / 3)

四、“演義”之文物

在長達兩年多時間的間斷性采訪、拍攝過程之中,書作者共采訪了一百多位80歲左右的老人,如匪首張平之夫人楊炳蓮、瞿伯階之子瞿崇盛、靖國聯軍第一軍軍長湯子模之子湯毅強等。他們都是記錄湘西曆史的“活文物”,一旦他們走了,一段曆史或者說他們掌握的那段曆史中的人與事便灰飛煙滅。文字與照片成了書作者挽救它們的最佳載體。

至於真實的文物就更多了。如張平老家大院後麵的碉堡,雖隻是縣級文物,卻是目前整個湘西保存完整的惟一一座碉堡;又如沅陵縣城老街上江邊那十幾間老屋,是目前沅陵縣城裏記錄曆史的惟一一處古建築。關於它們的那些文字與照片無疑具有很高的保存價值。

五、“演義”之感動

深入的采訪是占有豐富資料的前提,占有豐富資料又是順利寫作的前提。在長期的采訪過程中,李康學、羅兆勇兩位作者感受到了許多人熱情的關懷與支持。

在花垣縣采訪民間篝火舞時,為了再現古時那種火勢、舞勢,兩位作者剛把想法講出來,村裏的人就立即行動起來,七八歲的小孩,七八十歲的老人,都來幫忙,半袋煙工夫劈柴塊子就碼了一大堆。在貓兒鄉唐家灣村,作者找人給一位當年“革屯軍”的首領的親戚帶了一個口信,說第二天想采訪她。七十多歲的她竟然連夜打著火把走了三十多裏山路趕到兩位作者的住所。寒風中,老人穿的衣服很單薄,風能把衣邊邊兒吹得翻起來,麵對想了解那段曆史的作者,老人臉上時刻掛著笑意。

在一個苗鄉采訪“錘貓喝血”民俗時,為了重現當初那份儀式的莊重,作者想找個貓,巧的是那個村裏因為老鼠藥放得太多,貓差不多死絕了,跑到十幾裏以外的另一個村子才找到,還是很小很小的一隻。貓的主人說:貓可以借去演義,作者是為寫湘西的書才借的,50元費用不要。後來作者又想出200元把貓買下,現場真實表現一番。貓的主人說:這隻貓是萬萬不能殺的,給2000元也不殺。純樸之心可見一斑。

六、“演義”之反響

“演義”出版後,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文藝報、湖南日報、羊城晚報、東方新報、張家界日報等十多家報刊已作報道。民族出版社姚曉丹撰文指出,該書“真實再現了大湘西那段風雨飄搖、血雨腥風、變幻莫測的沉甸甸的曆史……一冊在手,讀者好像走進了曆史的大湘西”。書中“由湖南省少壯派攝影家羅兆勇先生拍攝的照片,起到了很好的烘雲托月的作用,給讀者的閱讀帶來視覺的審美快感”。書中圖片與文字“多角度、全方位地展示了大湘西獨特的魁力”。作家劉曉平發表評論文章,認為該書“填補了關於描寫神秘神奇的大湘西曆史題材小說的空白”,並說讀完此書,“想告訴廣大關注大湘西的人們:了解風情的大湘西,請讀沈從文的作品;了解曆史的大湘西,請瀆《大湘西演義》!”現在,已有製片人與書作者聯係表示願將此書改編拍攝成電視連續劇。屆時,此劇完全可以與《烏龍山剿匪記》相媲美。

(原載《湖南日報》、《張家界日報》)傳播大湘西文化的力作——評李康學的《大湘西演義》唐莉敏(吉首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湖南吉首416000)摘要:李康學的《大湘西演義)是曆史紀實小說,曆史性、紀實性是其特色,這是作者立足於大湘西文化這肥沃的土壤,從曆史態度的嚴肅性、民族記憶的修複力以及人物形象的還原性三方麵所努力開掘出來的,從而使小說散發著大湘西文化濃鬱的魅力。將從這三方麵出發進行論述,以期探討其對大湘西文化傳播的深遠意義。

關鍵詞:大湘西文化;文化傳播;曆史態度的嚴肅性;民族記憶的修複力;人物形象的還原性“大湘西”是一個經由政府和商家努力宣傳而漸人人心的概念。然而,筆者認為更好的宣傳不在這些熱鬧和功利的行為中,倒是在湘西這塊土地上默默耕耘的文人的成果中,筆者看到了對湘西文化誠實且全麵深刻的詮釋與介紹,觸摸到湘西文化豐富的內蘊。湘西人李康學就是在湘西文化這塊富礦中默默耕耘的又一人。他的《大湘西演義》全書內容涉及湘西百餘年近現代史,展示了近現代湘西曆史的全景,實為傳播大湘西文化的又一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