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來,老人顯然不願觸及張平其人的醜劣惡行,或者對張平的許多壞事真的不知,我們就沒再和她扯張平的話題了。
與楊燦蓮座淡後,我們即在街上一家旅店歇宿了一晚。第二天早上,我們又請張平的第四個兒子張高梁帶路,到其父親的老屋去觀看了一下。
從李家洞街中間穿過一巷子,往下行約100餘米,迎麵即是張平的老屋。這老屋全是木房,有兩層,外表看來已很沉舊,裏麵是個四合井院子。幾麵正屋已經糟亂,房梁的瓦片被揭了一角,由於日曬雨淋,看起來搖搖欲墜。這房子雖己破舊不堪,但從那用料的講究和廳房的結構來看,當年的氣勢還是壯觀的。老屋的廂房內還設有暗道和夾壁牆,正房之外還設有糧倉、廚房、衛兵室、犬室等房子。屋外不遠,南北向各設有兩個石砌碉堡。其中一個於文革中已被折毀修了水利,另一個至今還保存完好。張平在修建這棟四合院大屋時,據說曾自言自語地說:“這房修嘛修在這裏,哪個住也好!”守門人當時就說:“你有那麼多兒子住,這叫什麼話!”張平不言語,大約他也早有了這預感,這大屋是難傳代住下去的。解放後,這屋果被沒收,並成了鄉政府的住地。鄉政府前些年另修到街上去後,這個大院就空空蕩蕩擺在這裏,沒人維修沒人管了。現在裏麵隻住著兩個孤寡老人,房子就更日漸破爛了。
張平盤踞在李家洞,並將司令部設在自己的大院內。其實,這大屋除了兩個碉堡工事外,並無險要可以據守。所以,1950年6月下旬,解放軍到李家洞後,一個衝鋒就將張平的老屋攻了下來。幾百土匪當場斃命不少,其餘有的作了俘虜,有的逃跑了。張平帶著妻子楊炳蓮和10幾個隨從僥幸脫逃。後來,他把楊炳蓮送回花垣,自己又到處流竄。楊炳蓮不久被捉獲,關押到了古丈縣城。張平也無處可逃。最後隻剩下光杆一人,到家鄉在田裏碰上10多歲的孩子張學意,那孩子去告密時,張平逃往小裏溪,結果被追兵趕上當場擊斃。
在李家洞未見岩洞,難免使人感到遺憾。這時張高梁又主動給我們帶路,從其父親的老屋往山下走,約行半裏多路,在發江溪的半坡上終於見到了一個大岩洞。張高梁告訴我們,當年張平年青時為匪,曾在此岩洞駐紮躲藏過很長一段時間。那岩洞旁邊還築有土牆工事,其洞易守難攻。洞上一股泉水從岩頂上滴落下來,又形成一股天然瀑布。洞裏不缺水源,又很寬大,能藏很多東西,在武器不發達的時代,住在這裏確實比較安全。我們在洞內看了好一陣,拍了許多照片,才又順來路返回街上。
與楊炳蓮老人告辭的時候,她又補充我們幾個有關張平的細節。張平喜歡騎馬。當年大屋修成後,特地在門前置了馬廄,並買了3匹馬喂養。楊炳蓮給這些馬喂過黃豆粉和包穀粉,把這幾匹馬喂得膘肥體壯。張平每次進城,都要騎著馬出入。特別是他當了古丈縣長和國民黨暫十一師長後,很愛騎馬兜風。張平為何愛馬,原來他是屬馬的,算命先生曾說他是三馬之命,將來武運通達,有為將之才,但八字很凶,會傷身傷民,劫財劫色,有一克而無解。張平有點信命,他對楊炳蓮說過這樣的話:人生一世,不能流芳百世,我就遺臭萬年。後來,他臭名遠揚,果然應驗了自己的話。
從2002年那次采訪到至今,轉眼8年過去,算來楊炳蓮應是近90歲的老人了。筆者最近打電話問古丈一朋友,得知這位老人依然健康的活著,在中國,能活到現在這般長壽的土匪壓寨夫人,也真算得是一個奇跡了!
姚曉丹
大湘西,一個人傑地靈、人才輩出的地方;一個民風淳樸、民俗奇異的地方;一個山明水秀、風景如畫的地方。這裏曾是“舊中國的盲腸”,這裏有太精彩的故事,這裏有太久遠的曆史,這裏有太神秘的傳說。一提起湘西,就會引發人們悠悠的情思、無盡的遐想。
大湘西的曆史可以追溯到幾千年前的蚩尤時代,但最吸引人的還是百餘年來的近現代史。李康學先生、羅兆勇先生和覃代倫先生共同從這浩如煙海的曆史長河中采擷了數顆珍珠,將之串聯成了圖文版《大湘西演義》,將湘西百餘年來一些重要的人物事件,用大眾容易接受的曆史演義的形式,展現在人們麵前,給大家提供了一個解讀湘西曆史、了解湘西強悍淳樸民情的圖文並茂的載體。
洋洋灑灑一部三十多萬字曆史人物傳記章回體的《大湘西演義》,從清鹹豐二年起筆,一直寫到1952年“湘西王”陳渠珍病逝長沙止。全書以陳渠珍在政壇上的幾起幾落為主線,穿插描寫了與之相關的曆史事件、曆史人物,真實再現了大湘西那段風雨飄搖、血雨腥風、變幻莫測的沉甸甸的曆史。全書所涉及的主要人物有33人之多,這些人中既有共和國的賀龍元帥,也有名滿天下的大文豪沈從文、大藝術家黃永玉;既有民國內閣總理熊希齡,也有從平民到將軍的陸軍中將田應詔;既有毀譽參半、亦正亦邪的湘西強人“彭叫驢子”,也有凶狠殘暴的湘西“匪王”張平。這些有名有姓、有血有肉、個性鮮明的湘西聞人共同演繹了那段錯綜複雜的湘西曆史。一冊在手,讀者好像走進了曆史的大湘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