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湘西是一個人傑地靈、人才輩出的地方,這裏有太多的傳奇和太多的神秘。讀完《大湘西演義》後,我想告訴廣大關注大湘西的人們:“了解風情的大湘西,請讀沈從文的作品;了解曆史的大湘西,請讀《大湘西演義》。”
(原載湖南·《文壇藝苑》雜誌)《大湘西演義》背後的故事趙傑現在,要了解曆史的、人文的、自然的大湘西,可以去讀《大湘西演義》,民族出版社最近出版的這本《大湘西演義》堪稱迄今涉獵湘西曆史的諸多文藝作品中的權威精品,令人耳目一新,可謂“一本演義在手,解知湘西不愁”。
這部介於純文學與史料兩種不同體裁之間的作品,凝聚著李康學、羅兆勇兩位作者數年調查、采訪、攝影、創作的智慧與心血。背後故事,多而耐閱,選錄幾則,以饗讀者。
一、“演義”之數字
《大湘西演義》從清鹹豐二年“田興恕刺臂入筸軍,左宗棠刀下救鄉黨”著筆,一直寫到1952年“湘西王”陳渠珍病逝長沙,時間整整跨越100年,涉及有影響的曆史人物33人,全書共30.2萬字,插圖88幅。為了這些文字和照片,書作者李康學、羅兆勇曆時二年有餘,行程1.7萬裏路,足跡遍布懷化、常德、湘西自治州及張家界市的30多個縣、70多個鄉鎮、100多個村落、20多個有名的大山洞、60多個有名的老屋場。其中十進吉首、六進鳳凰、三進古丈、二進龍山,李康學作筆記10多本,羅兆勇用去膠卷400多個,共獲得第一手資料性質的珍貴鏡頭5000多個,現場采訪錄製錄音帶42盒,花去1.5萬元費用,同時花去的還有2000年至2002年幾乎所有節假日。常常是星期六淩晨2時左右起床去火車站,趕到吉首市天剛蒙蒙亮。《大湘西演義》隻是他們的第一部和第一步,他們的第二步將是完成已被業內人士看好的“大湘西三部曲”。
二、“演義”之驚險
因為都有本職工作必須不折不扣地完成,李康學在《張家界日報》社總編室工作,羅兆勇在市公路管理局工作,日常事務很多,為了“演義”,他們隻好利用節假日時間。於是每次出門後,時間顯得尤其緊湊和寶貴,常常是風風火火地急走急趕,行程之中免不了生出許多驚險。
最驚險的一次發生在去采訪原國民黨辰溪兵工廠的過程中。汽車穿越一個長長的自然山洞在洞口停住,前麵就是兵工廠,一老者領著在允許範圍內看了許多新鮮東西,如懸崖邊當時用於無線電台通訊的聯絡室,石桌石椅尚存,宛如烽火歲月猶在,心存激動。采訪完後,急於下山,匆忙擠上一輛客貨兩用的小四輪車,下到半山坡,天降大雨,路麵濕滑,轉彎處刹車不及,迎麵撞上一輛貨車,車頭麵目全非,邊上車輪離懸崖不足三指,崖下便是萬丈深淵。一車人魂驚魄散。
三、“演義”之巧合
就像生活中許多人算不如天算的巧合,“演義”中許多事也應了那句“無巧不成書”的老話。
2000年農曆臘月二十七,二位作者要去龍山縣采訪原國民黨暫編第十師師長瞿伯階、瞿波平的家鄉及後人。瞿波平是接任瞿伯階的,目前仍健在,80多歲,曾任湖北省政協委員,居住在武漢市內。他們租車連夜從裏耶趕到了賈壩鄉,在鄉政府巧遇一人,交談之後,得知他就是瞿波平的外甥,二人正愁找不到瞿波平的家,得到如此領路人,有講的都沒得講的了,二人相視,開懷大笑。那外甥講外公剛好從武漢回家過春節,明天就可見到他。哪有這麼巧的事?“師座”都從武漢回老家了,哪能遲疑?二人立馬租了輛摩托車,又翻山越嶺步行走了三十多裏山路,從瞿波平那裏獲得了珍貴的第一手資料。
更巧的是去鳳凰采防沈從文故鄉的老人,采訪完畢,兩人暗忖:要是能采訪到大師的表侄黃永玉就真是天意之作了。這樣想著,兩人就從沈從文故居不知不覺走到了那棟門牌上寫著“家有惡狗”的樓外,見有許多人圍在一起,湊近一看,中間老者不就是黃永玉嗎?當時正值黃老先生從北京回故鄉小住,二人慌手慌腳了半天才使激動的心情平靜下來。
此所謂“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或曰:“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講的都是兩個字: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