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神州大陸上關公信仰也開始急劇衰落。這種衰落在曆史上究竟呈現出怎樣一個過程,今人似乎都心知肚明,毋庸分證。但是站在百年以後,中華民族有望全麵複興的另一個嶄新起點,略作回顧,也未始無益。
近年隨著北京舊城的消失,懷念老北京的漫興文字也明顯增多,其中談及關帝廟的也有數篇。一篇題為《眾寺之首關帝廟》的文章說:“據民國二十五年的《北平廟宇通檢》統計,八百四十座廟中,關帝廟有三十三座,位居第一。清《乾隆京城全圖》中,記載有關帝廟一百一十六座,仍居眾廟之首。”又有《老北京為何最多關帝廟》介紹說,“僅老北京城裏,專供關公和兼供關公的廟宇就有一百一十六座。”“鐵老鸛廟:在宣武門外鐵老鸛胡同(今鐵鳥胡同),清光緒二十八年二月十八日建。其殿頂置放用來驅趕鳥雀的鐵雀二,可以隨風擺動,故稱鐵老鸛廟。”另一篇《關帝信仰與老北京的關帝廟》則說,“供奉道教伏魔大帝也就是佛教伽藍的關帝廟竟有二百六十七座之多。也就是說,老北京的寺廟中有百分之十六都是供奉關聖帝君的。”此多得於耳食,揣摩之言,當不得真。還有人據統計資料鄭重其事帝總結說:
“北京的寺廟數量眾多,在全國堪稱首屈一指。清朝乾隆時期繪製的京城地圖上,共標出內外城寺廟1027處。其中觀音庵87處,如果加上供奉觀音的白衣庵21處,共108處,居眾廟之首。其次是關帝廟88處,真武廟42處,還有天仙庵29處,伏魔庵26處,龍王廟12處,等等。”
作為政治文化中心,北京廟宇數量多,是很正常的。隻是作者顯然不知道“伏魔庵”也是以供奉關帝(伏魔大帝)為主的庵堂。以其提供的數據兩相比較,不但關帝廟比觀音庵多出一處,伏魔庵也比白衣庵多了五處,共計一百一十四處,且不說關帝廟還有別名“老爺廟”、“武聖廟”、“三義廟”等名目了。以此觀之,顯然至遲從乾隆間開始,京師關帝廟便穩“居眾廟之首”了。此外京師關帝廟還因數量太多而屢有別稱,如西城太平橋的“鴨子廟”、南城自新路的“萬壽西宮”、前門外珠市口的“高廟”、安定門的“紅廟”、東直門的“白廟”、東安門城根的“金頂廟”等。有人說“‘紅廟’可能與關公的紅臉膛有關,白廟可能與‘白馬關帝廟’的簡稱有關”,則純屬揣測之言了。
其實想要厘清這些問題,倒也並非毫無端倪,恰好北京市檔案館出版了《北京寺廟曆史資料》,裒輯有民國十七年、二十五年及三十六年三次登記在冊的北平特別市寺廟資料,聊可彌補此項缺憾。需要指出的是,這三個年代都充滿著動蕩,分別對應北伐軍進逼京畿,馮玉祥驅走張作霖(1928年);日軍占據冀東,北平爆發“一二·九”運動(1936年);抗戰光複之後國共和談分裂(1947年)之時,每次登記都未能盡善。故這三次登記不僅有著連續性,也具有互補性。筆者不憚勞煩,綜合整理出來,附於文後,也算是黃仁宇對於中國曆史敘事缺乏“數字化管理”遺憾的一點補償。這裏先談一點統計所得:
一、關帝廟數量
首先是關帝廟數量的變化,包括占有的比例增減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