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近代民間的關公信仰(7)(3 / 3)

馬昌儀收集到的抗戰時期的關公傳說中,還增加了許多現代戰爭的因素。如關公顯靈助陣後,關帝廟中青龍刀刀口上有了鋸齒形痕跡。又說淞滬抗戰時日軍投下許多炸彈,但是關公顯靈,把炸彈一個個劈開,扔到了河裏。當時流傳的故事一定更多,隻是事後無人裒輯。因為中國又走上了一輪新的革命和社會轉型。

老舍是一個著名的小說家,他在抗戰時期逃離日軍占領下的北平,途中曾寫過一組長詩《劍北篇》。其中寫道路經洛陽,拜謁關林的感受:

“未到龍門,先看見紅牆綠柏的關廟:/廟內,開朗的庭院,明淨的石道,肅敬的鬆影把神祠掩罩;/怒目的關公似憤恨難消,麵微側,須欲飄,輕袍緩帶而怒上眉梢;/可是,神威調節著怒惱,凜然的正氣抑住粗暴。/這設意的崇高,表現的微妙,應在千萬尊聖像裏爭得錦標!/在後殿,像短龕小,以老太婆的心理供養著神曹,/關公在讀書,關公在睡覺,把敬畏與虔誠變成好笑。/在殿後,鬆蔭靜悄,護蔭著關帝的碑亭和墓表。/據說,另有帝墓與神桐位在東郊,地形與史事都較為可靠,/為爭取真神,自不容假冒,兩鄉的百姓,從久遠的年代直至今朝,還憤憤不平的彼此爭吵!/沒有時間,詳加檢討,我們便給麵前的帝墓,即使是偽造,以應得的敬禮與祝禱。”

詩未必佳,但因老舍是滿洲正紅旗人,應當知道關公曾是中國軍神,抗戰軍興時,該向關公致以“應得的敬禮與祝禱”。在此詩的《序》中,他還特別提到“七八兩月寫《張自忠》劇本,詩暫停”。這就不能不提到被中日雙方都讚譽為“活關公”或“現代關公”的抗日名將張自忠將軍。

張自忠(1891~1940年)字藎忱,山東臨清人。所以會得到如此獎譽,是因為他在四個方麵都令人不由自主地類比當年關公。

第一是他幼讀私塾,長習法律。民國以後目睹國是日非,投筆從戎。從士兵作到集團軍總司令,官拜上將。且以身材高大,善待卒伍著稱於時,這與人們心目中關公的經曆形象頗為相近。

第二是他曾在“七七”事變時,擔任冀察政務委員會委員和天津市市長,除掌管軍務外並負責對日交涉,並曾率團赴日考察。忍辱負重,從容周旋。當時坊間流言四起,有人說張在日時與日方訂有“密約”,日方贈其巨款,並送了一個日本美人給他……。尤其是當二十九軍撤離平津,他又受命代理冀察政務委員會委員長兼北平市市長,外界一時對他非議頗多,盛傳張“逼宮”趕走宋哲元,在淪陷區北平與日本人合作。李宗仁在回憶錄中寫到:“外界不明真相,均誤以張氏為賣國求榮的漢奸。”在他為國捐軀後,馮玉祥撰文《痛悼張自忠將軍》時說:

“民國二十五六年的時候,華北造成一個特殊的局麵,他在這局麵下苦撐,雖然遭到許多人對他誤會,甚至許多人對他辱罵,他都心裏有底子,本著忍辱負重的精神,以待將來事實的洗白……在北平苦撐之際,有人以為他真要混水摸魚。當時我就說,他從小和我共事,我知道他疾惡如仇,絕不會投降敵人,後來果不出我所料。”後來他在美國朋友福開森的幫助下,化裝逃出北平,終於擺脫日本人控製,輾轉經煙台奔赴南京,再次投身抗戰。後人亦每以此段經曆,喻為關公當年的“身在曹營心在漢”。

第三是他返回中國軍隊後,即參加了“台兒莊大戰,隨後又在”臨沂戰役“率部鏖戰七個晝夜,力挫日軍主力阪垣軍團。在”襄棗宜會戰“中還曾多次成功阻擊敵軍,最後抱著必死決心,孤軍深入,陷入重圍,仍然身先士卒,拚光一槍一彈,英勇犧牲。而他殉國的地點恰恰是在今襄樊市襄陽區峪山鎮,與當年關公北伐襄樊,”威震華夏的地點相近。襄陽城內的漢聖庵是明代襄王府祭祀關公的祠廟,還曾建忠烈祠供奉過張自忠。

第四件是他的英勇犧牲和當年關公一樣,贏得了敵我雙方的高度讚揚和崇敬。當日軍清掃戰場時,發現這位遍體鱗傷遺體就是張自忠將軍,也列隊脫帽向張自忠遺體敬軍禮。當他們抬著遺體從一個市鎮通過,百姓們得知就是張將軍時,不約而同地湧到街道上,跪倒失聲痛哭:“將軍一去,大樹飄零。”日軍師團長村上啟作命令軍醫用酒精把遺體仔細擦洗幹淨,用繃帶裹好,用上好木盛殮將軍遺體,葬於陳家祠堂後麵的土坡上。墳頭立一木牌,上書:“支那大將張自忠之墓”。並在當晚漢口的廣播中播報了這個消息,聲稱:

“張總司令以臨危不驚、泰然自若之態度與堂堂大將風度,從容而死,實在不愧為軍民共仰之偉丈夫。我皇軍第三十九師團官兵在荒涼的戰場上,對壯烈戰死的絕代勇將,奉上了最虔誠的崇敬的默禱,並將遺骸莊重收殮入棺,擬用專機運送漢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