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近代民間的關公信仰(6)(1 / 3)

吾想泉山秀挹,海國春融;幹戈化日月之光,帶礪享河山之福。甲科乙榜,龍虎同登;子婦丁男,螽麟衍慶。商賈入五都之市,利溥同人;農夫受百畝之田,歲歌大有。萬家醉飽,共知讓水廉泉;一曲升平,譜出和風甘雨。

駢四儷六,典故堆砌,顯然出於飽學宿儒之手。體現了兩岸同胞血肉相連,休戚與共的血肉聯係,也突出了關公信仰連接兩岸的文化血脈。

另一方麵台灣人民的抗日活動並未消歇,其中重要的一次武裝鬥爭被稱為“關帝廟事件”(亦稱“李阿齊事件”),講述關帝廟暴動的領導人是李阿齊的英勇事跡。

此後日本人開始有計劃地搜繳關公神像,撤毀關帝廟,以實現其“去中國化”。而在民間則將童乩、扶鸞改在關帝廟裏舉行,信徒遇到病患災害,多往關帝廟祈求神恩,如有靈驗,為了感報恩德,便將關聖帝君改稱為恩主公,於是部分關帝廟漸漸轉變成為童乩、扶鸞的殿堂,從而使其信仰的形式,內容與從前的關帝廟也有所不同。

台灣光複以後,關帝廟開始有所恢複。真正興盛還是在上世紀80年代後期國民政府宣布“解嚴”以後。據台灣學者介紹,在戒嚴時期台灣宗教活動受到法令限製,不易滋長,1989年台灣省政府曾對所轄縣市從事調查(台北、高雄兩市除外),當時台灣地區關帝廟、宮、堂總共431廟。1989年解嚴後宗教活動開放,關廟也迅速蔓延,據1997年一月宜蘭縣礁溪協天廟舉辦台灣“關聖帝君兩岸文化交流座談會”時統計,台灣地區與會之宮、廟、堂、壇、會共有950個單位。較十年前增加一倍。

其中增長最快的是台北市、台北縣,即“大台北地區”;其次是基隆、高雄兩市,都是台灣經濟發達的地帶。其他縣市則呈現穩步增長的趨勢,大體而言,北部地區大幅增長顯著,中南部地區原有廟宇較多的市縣,增長則相對緩慢,而以經濟相對滯後的澎湖列為最後,反而減少了一座關廟。據台灣友人介紹,隨著台灣的開放和經濟起飛,關羽信眾也由光複時第六位提升到第二位,約八百萬許。尤其是商家篤信其致富之正道,而政要為了拜票,也頻頻現身主要關廟,拈香謁拜,虔敬致禱。謹按增長幅度列表如下:

此外,台灣關公信仰還出現了世界“儒道釋耶回”五教教主,已在清中葉推舉關羽為第十八代玉皇大帝的說法。有介紹說:

“關於關聖帝君登基成為玉皇大帝的傳說,根據相關數據的記載,清末民初曾流傳於大陸西南地區;而在台灣民間的鸞堂,最早的記載則是民國三十五年見於南投縣魚池鄉的啟化堂。到了民國六十年代,台中聖賢堂出版扶鸞善書,將此傳說經典化,書中記述說:‘由儒釋道耶回五教教主,共議選舉關聖,於甲子年元旦,受禪為第十八代玉皇大帝位,其尊號曰:玉皇大天尊玄靈高上帝,統禦諸天。’從此以後,‘關帝當玉皇’的說法,便被台灣的鸞堂所普遍接受並加以傳播。近年來,台北市行天宮在舉行關聖帝君誕辰祭典時,會在內庭柱子上寫上:‘玄靈玉皇上帝關恩主聖誕六月廿四日’。由此可以看出,行天宮也已經接受了關帝登基為玉帝的事情,但是為了和真正的玉皇大帝有所區別,所以稱關帝為‘玄靈玉皇上帝’。”

原其本心,也是要大幅提升關公在民間信仰中的崇高地位。隨著近年台灣內訌加劇,道德隱憂浮現出來,又陸續出現了一些以關公作為主要神隻或者道德榜樣的新興宗教、文化團體,如中華玉線玄門真宗教會、台灣關公文化協會等等。如中華桃園明聖經推廣學會王超英《關公聖義人格思想研究——從儒家思想,弘揚‘關公的聖義人格’,建立優質的社會人文》認為:

“二十世紀,爆發過兩次世界大戰,死傷慘重;因少數人觀念偏差,致使天下生靈飽受災難。自美國九一一恐怖事件發生,世界萬民,都陷入惶恐不安。天災、人禍不斷,現今首要工作,就是虔心研讀《桃園明聖經》與虛心效法關公等聖人,安心立命……《桃園明聖經》這部‘經’書,可視之為很親切、有滋味的書。和許多古書一樣,那裏頭有很多嘉言懿行,對我們現代人還充滿了智慧上的啟發,給我們許多生命與生活上懇切的指點,好學者可以逗引深思,沉潛者足以增長靈智。關公足為英雄風範,忠義雙全,武勇而善謀,在三國誌中,區區六、七百字道盡其輝煌一生。所謂:‘將軍不死,活在每個人的心中。’……作《春秋》,讀《春秋》,前後輝映的兩位聖哲;聖人繼天立極,神道設教,克竟全功;這‘忠義無雙,亙古一人’,‘隱微處,不愧青天’的人格磁場,史冊彪炳,三教共尊。”

就表達、體現著對於精神危機感和道德焦慮感的當下關切。近兩年來在大陸和台灣,我都與這些團體的負責人士有過交流,希望這種互動交流繼續深入,能夠讓關公文化體現的精髓“春秋大一統”與“傳統道德倫理體係”的價值意義得到更好地發掘,弘揚和光大。

四、闖關東

相比前兩者而言,“闖關東”的開辟草萊,白手創業,則更類似於美國19世紀的西部拓荒。

自從謝國禎首拈“東北流人”為題,研究探討東北移民史以來,已成專學,近年隨著東北亞曆史研究的升溫,已經裒輯出版了不少史料及論著,但翻檢之下,發現絕少有從關羽信仰角度概述探及清代東北移民社會的問題,是一憾焉。故試為一談,以提頭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