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近代民間的關公信仰(5)(2 / 3)

大學生李應信捐銀二百大員。蘇源裕捐銀一百二十大員。怡成號、長源號、源和號,以上各捐銀六十大員。盈茂號、協泰號,以上各捐銀五十大員。課館、鍾昆源、恒盛號、東成號,以上各捐銀四十大員。泉利號、振合號、豐盈號、新聯源、合盛號、義古號,以上各捐銀三十大員。惠美號捐銀二十五大員。大春號捐銀二十四大員。萬發號捐銀二十四大員。福泉號、合升號、泰隆號、勝記號、欣榮號、慕陶號,以上各捐銀二十大員。楊光庇、協源號、惠苑號、林源順、李升觀、泰源號、勝興號、義源號、李賞觀,以上各捐銀十六大員。長順號、新恒順、吳珍號、長春號、泰昌號、德昌號、壽春號、振盈號、德成號、永和號、林記號,以上各捐銀十四大員。翼利號、振隆號、張友芸,以上各捐銀十二大員。

道光八年戊子荔月(缺)日榖旦,董事陳學古、曾長源、蘇春山、李怡成、林協泰、黃長順、謝源美,首事李源興、曾肇期同立。

(副碑)

竊維廟社之興,有其舉之,莫或廢焉;況關聖夫子義昭天地,靈震古今,尤宜馨香勿替者也。月港建廟以來,前蒙提憲梁公之踵美,繼得職員林老之增華,厥功懋矣!迄今月遠年湮,兩觀之榱題已壞;風飄雨濕,四壁之垣址幾傾。非重修而複葺之,曷克壯其觀瞻哉?爰鴆僝功,共成眾誌,恢其舊製,肇厥新規。經始於去歲初秋,落成於今年孟夏。既黝堊以流丹,複鉤心而鬥角:殿堂峻麗,庶乎鳥革而翬飛;宮闕回環,允矣竹苞而鬆茂。是事也,雖人力所由成,實神光之默致雲!

鹿港原任甌寧縣儒學林文猷捐銀一百大員。舉人李建邦敬奉旗竿一對。佳裏興分司方振聲捐銀二十大員。衛守府陳大中捐銀二十大員。大學生郭洪輝捐銀十六大員。候補分府陳朝瓊捐銀十大員。頭家丁上林助西畔車路一道。

吳尚觀、怡隆號、陳論篤、惠圃號、春記號、成玉號、信義號、源盈號、集興號、協興號、承源號、珍成號、仁興號、三合號、鹹萬號、蘇文齊、萬珍號、寶成號、蘇光前、怡發號、李旺觀、榮興號、義方號、隆興號、彩雲號、曾夙駕、蘭苑號、振安號、新盈盛、謝意觀、泉春號、源美號、康源號、鼎源號、紀布觀、聯吉號、芳裕號、李昆源、集香號、振德號、順發號、綿興號、杏春號、謝管觀、源盈號、昆益號、謝光傅、吉成號、寧順號、生財號、彩霞號、大振號、隆源號、振發號,以上各捐銀十大員。

道光八年戊子荔月(缺)日榖旦,董事陳學古、曾長源、蘇春山、林協泰、李怡成、黃長順、謝源美,首事李源興、曾肇期同立。兩相比較,從1818年到1829年不過十一年,就見出捐資明顯呈現出手闊綽,人數眾多的特點。七年以後台南“大關帝廟”並非像以前那樣都是修舊整頹,而是錦上添花,新增《武廟禳熒祈安建醮牌記》時,參與人數更為眾多,一次募集“佛銀二千六百九十九元七角四周,總對除用外,尚存佛銀一千一百八十一元八角八。”捐贈的這些差別固然與廟宇曆史、影響和規模攸關,但也可以看到信眾成員的擴大變化,和關廟影響力的大幅提升。又有言:

“關聖帝君除被當做武神供奉外,一般以義相結的商人,因慕關羽的忠義,每於關帝廟裏設同業會館,奉為保護之神。清時府城的‘三郊’、‘六合’為城裏商人的兩大同業公會,‘三郊’的會館設在供奉天上聖母的海安宮,‘六合’的會館則設在祀典武廟。”

隨著貿易頻繁,人流物轉,台灣與大陸關公信仰的情況也幾近同步發展,差別縮小。從台灣碑刻看來,嘉慶直到光緒中葉的約百年間,是近代台灣和平發展時間最長的一段時期。台灣與大陸的聯係愈加緊密,經濟也呈現快速增長的態勢,故“唐山過台灣”的移民勢頭也在逐步增長。殊不料正是台灣開發初顯格局,略有小成,引起鄰國覬覦,並很快引發了一場戰爭。這就是“甲午海戰”之後,割讓台灣,引發了又一場“文化震蕩”。此為常識,不說也罷。

從馬關簽約、台灣被割讓的消息傳到台灣的那一天起,台灣人民反對日軍占領的鬥爭就從來沒有停止過。簽約的消息傳到台灣,台灣民眾掀起了反割台的浪潮,表示“願人人戰死而失台,決不願拱手而讓台”。當條約被正式批準、割台已成為不可避免的事實時,台灣各界人士和廣大民眾自發組織起來,從日軍登陸台灣的第一天起,就進行了頑強的抵抗。由北到南,在五個多月占領台灣全島的過程中,日軍每前進一步都要付出慘重的代價。共有包括近衛師團長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在內的四千八百名日軍官兵死亡兩萬七千人負傷。其傷亡人數比在甲午戰爭中日軍的傷亡人數還要多出近一倍。台灣軍民用自己的頑強抵抗顯示了中國人民維護國家領土主權完整的頑強意誌。

1895年11月,日本首任台灣總督樺山資紀向日本政府報告“今本島全歸平定”。然而,正是從這時起,台灣人民反抗日本殖民統治、爭取回歸祖國的鬥爭也拉開了序幕。在1895年至1915年前後長達二十年的武裝抗日運動中,台灣各地的民眾先後在林大北、陳秋菊、詹振、林李成、胡嘉猷、劉德杓、簡義、柯鐵、黃國鎮、林少貓、林添福、簡大獅、詹阿瑞、黃茂鬆、蔡清琳、劉幹、林朝、羅福星、餘清芳等愛國誌士的領導下,前仆後繼,與日本軍警展開了殊死戰。他們的鬥爭,許多都以恢複中國對台灣的主權為訴求。其中胡嘉猷的義軍公開使用光緒年號,宣稱“此次征倭,上報國家,下救生民”;柯鐵義軍的旗幟上寫著“奉清征倭”四個大字;羅福星領導的鬥爭以“驅逐日人”、“光複台灣”為號召;餘清芳領導的噍吧起義也提出了“光複台灣”的口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