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麻豆社通土”應指當地原住民,觀其與“朝虞莊地方”的稱謂及雙方姓名的差異,即可一望而知。而“通土老番望、社番涼等,會同於耆,共相妥議”雲雲,則“通土老番”應為略通漢語之原住民代表。觀其大意,應為漢族移民擴展過程中,與原住民田產邊界發生糾紛,結果是以共同修建關帝廟,各自出資“貼納武廟香燈”,維持日常供奉,以“盟神設誓”方式,作為“兩相和睦”的基礎。台北也有類似情況,近年有介紹說:
“忠義山(海拔232公尺)因有忠義廟而得名,之前稱為夏嘮別山。‘夏嘮別’其名稱原為凱達格蘭平埔族社名;其範圍約是現在稻香,桃源,一德,關渡裏等一帶;亦即桃源國小以南至捷運線沿途之範圍,以牛蘑坑溪和北投為界,以東為漢人,以西為平埔族人。桃源裏小區發展協會也是以‘夏嘮別’命名。”
需要指出的是,台灣原住民中,至今信奉尊崇關公的習俗仍然很盛。如桃園縣大溪地昔稱“大姑陷”,源自於凱達格蘭族霄裏社人,以其稱大漢溪為“TAKOHAM”,也就是泰雅族語的“大水”之音譯而來。據《淡水廳誌》記載:乾隆年間漳州漢人移民大溪開墾,居住於月眉一帶,因嫌“大姑陷”字不吉利,遂依月眉位於“河崁”之地的天然地勢,改稱“大姑崁”。同治五年(1866年),由於月眉地方李金興出仕、李騰芳獲中科舉,莊民為彰顯地方之“科”舉功名,遂改名“大科崁”。光緒年間巡撫劉銘傳在此設立撫墾總局,策劃山地開發,並推廣樟腦產業,又“大科崁”改為“大嵙崁”。中日甲午之戰後,台灣割讓給日本,民國九年(1920年)日本人又改稱“大溪”,沿用至今。原為平埔族霄裏社與泰雅族等原住民散居之地的大溪,自清代漢族移民入墾後開始發展。1863年因為中英天津條約的修訂,增開打狗港(高雄港)與淡水港為通商口岸,而舊名大嵙崁的大溪是淡水河係最上遊的河港,也是當時台灣最內陸的港口,可說是國際貿易通商的重要轉運港口之一。當時桃竹苗農產品、日用品、茶葉、樟腦油等也都藉由大溪轉運。清光緒十八年至二十三年(1892~1897年)河運全盛時期,帆影終日不息,萬商雲集。後隨經濟重心轉移,逐漸消歇,現已成為一方懷舊古鎮,旅遊勝地。關公信仰很早就隨東山過海的漳州移民帶到這裏,並與原住民結合,形成特別的民間崇祀儀典風情。據介紹:
“大溪鎮普濟堂(關帝廟)創立於民國前十年,歲次壬寅(1902年)。本堂前臨大漢溪、背倚靈峰、山如鳥嘴、南麵石門近如咫尺,北眺鳶山、遙瞻鶯石、乃是馬武督直係龍脈的結穴,亦為蓮座山首尾相對的靈山,於是延師相地,乃山兼分金、集眾鳩資、重新改建。共築成正身五間,配合兩邊護廊,雖非雕梁畫棟、頗稱堂構維新,其後再於民國六年添建拜亭完成正式廟宇。並於民國九年慶成建醮。四方善信慕神靈而朝拜者、絡繹於途、日以繼夜。尤以弟子社團,相繼而起,遂憑公決,每年農曆六月二十四日關聖帝君聖誕之辰,恭迎聖駕排鑾下鄉巡狩,祈求國泰民安,至此已達一百周年之久,其盛況迄今猶然……本堂主祀關聖帝君,威靈顯赫,垂寐合境,香火鼎盛,善及遐邇,各地香客慕名遠道紛遝前來,每年農曆六月二十四日,為關聖帝君誕辰日,由各地組團朝拜進香之善信大德,日達數萬,並由本鎮各社團成立二十三組隊(現已增至二十八組),舉行繞境慶典活動,一時鞭炮、鑼鼓聲徹雲霄,場麵盛大而熱鬧!目前本堂爐下分靈頗多,遍及全國各地,信眾無數,農曆一月十三日,為關聖帝君得道記念日,農曆正月二十、二十一日起鬥,農曆十二月初三、四日完鬥敬備平安粥,供善信大德膳食,祈求平安,並依古禮虔備牲禮舉行盛大莊重之祭典,個地善信,朝拜上香,絡繹不絕。另農曆四月間,召開信徒大會,藉以弘揚三聖恩主之教義,並促進信眾間情感之交流。”
又言:
“桃園縣大溪關聖帝君誕辰繞境活動是普濟堂一年一度的宗教慶典,自日治大正三年(1914年)首次舉行以來,已有近九十年曆史。每逢農曆六月二十四的關帝聖誕,廟方便會恭請主神巡繞全境,過程中並有各式各樣的陣頭表演,大溪鎮的各子弟社團無不踴躍參與,爭奇鬥豔,彼此較勁一番。而熱鬧的氣氛也吸引大批人潮與商機,堪稱地方一大盛事。”
這正是“日據”時代,從將“大溪”稱為“大漢溪”,以及偏偏此時興起“關帝繞境遊”的盛大活動揣測,大溪普濟堂關帝廟的興建,應當暗寓心存中華,不忘祖根的涵義,同時具有凝聚地方意誌,保境安民,盡量減少日人侵害的作用。
據台灣地方誌和現存碑刻統計,在乾隆前中期台灣各地官方及民間修建的關帝廟宇已達近二十座之多,而且已經融入本土,根植深厚了。
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天地會領袖林爽文於大裏杙豎旗,攻下彰化縣,自稱盟主,年號“順天”。其控製範圍北至集集埔、水沙連,南至鬥六門、庵古坑。同時同鄉人莊大田也在阿裏港豎旗起兵,二股勢力結合,夾攻府城,官員死傷慘重。又相繼攻下新竹,占有台灣中北部。西部除府城外,其他各廳縣均被林攻占過。清廷遂於五十二年正月先後調派人員指揮平亂,十一月初福康安抵台,控製民變勢力,並於五十三年二月平定亂事。此為清代台灣史上的一件特大事件,載於史籍,茲不複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