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近代民間的關公信仰(3)(1 / 3)

也是隻是一種曆史的巧合,正是三國時代東吳的遠航船隊,首次打通了大陸與台灣的聯係。台灣古稱夷洲,那以前和大陸還沒有什麼聯係,但它附近的島嶼(古稱亶洲,今為琉球島)卻從秦漢以來“時有至會稽貨布者”,會稽人出海也時常有因風向飄流至那裏的。孫權為“覓取海外之發展,謀求貿易之利”,於黃龍二年(230年)派大將衛溫、諸葛直率甲士萬人尋找這兩個島嶼,結果隻找到了夷洲,“但得夷洲數千人還”。這是中國史籍上有關台灣最早的記載。台灣與大陸的聯係,也從那時逐漸密切起來。

據台灣學者研究,實際上唐宋以來,澎湖即有閩人屯墾。明朝立國初期,即以“海上為不征之地”,對東南沿海采取消極退守態度。洪武年間,施行“禁海”政策,強製在澎湖的閩人廢棄辛苦建立的家園,全數撤回福建,致使原本市井繁榮的澎湖一夕荒蕪,造成史上有名的“墟澎事件”,反而聽任澎湖成為海盜巢穴。“抗倭”時期,東山水師曾兵臨澎湖。由於澎湖處於大陸架與台灣島的中段,所以曆代移民或軍隊入台,一般都會在澎湖停靠補給,或等待季風氣候適宜,繼續前行。因此澎湖便成為連接大陸台灣不可缺少的樞紐。也是最早移民地帶。閩人大量遷台是從晚明開始的。崇禎初年(1630年)福建大旱,尤以同安特別嚴重。鄭芝龍建議福建巡撫熊文燦以給船舶送居民至台灣開墾:“人給銀三兩,三人給牛一頭,使墾荒食力,漸成邑聚。”於是漳、泉赴台者眾約有數萬人,這是中國官方第一次有計劃、大規模的向台灣移民。東山、泉州等地關帝廟的神靈香火,也因此隨移民帶到台灣。隨著明清以來東山以至漳州籍人士四次大規模向台灣移民,途經東山銅陵鎮均向關帝廟敬禱分靈,因此東山銅陵關帝廟的香火也沿此傳布台灣各地。台灣閩籍移民向有“漳七泉三”之說,縷述關公文化經過漳州移民經東山傳播到台灣的經過,大體分為四個時期:鄭成功、施琅先後複台,福康安平亂、清代“唐山過台灣”以及上世紀40年代光複祖國及國民政府遷台,隨著大規模移民,關公信仰及其文化傳播也逐漸在台灣落地生根,普及深入,成為最為重要的信仰之一。

若要細分縷述,這個過程還可以大致分為三個階段:即明末清初隨明寧靖王、鄭成功遷台的“政治移民”;隨施琅、福康安而來的“軍事移民”;以及嘉慶以後大規模移居的“經濟移民”。且待分說。

南明永曆十五年(順治十八年,即1661年)4月,鄭成功以南明王朝招討大將軍的名義,率軍由東山港出發,進擊澎、台,驅逐荷蘭侵略者、收複台灣,建立府縣地方政權機構。如設一府二縣。以府為承天府,天興縣、萬年縣。楊戎政為府尹,以莊文烈知天興縣事,祝敬知萬年縣事。行府尹查報田園冊,征納口銀。改台灣(城)為安平鎮。《台灣縣誌》對當時建製作補充記敘雲:天興縣(縣治在今台灣嘉義縣佳興裏)轄台島北路,萬年縣(縣治在今高雄縣興隆裏)轄台島南路、中路之地隸在二縣之內。又設三安撫司,南、北與澎湖各一司。鄭成功逝世後,嗣王鄭經入台,政製有更張,改東都為東寧,縣升格為州。地方基層機構,“設四方以居商賈,設裏社以宅番、漢。治漢人有州官,治番民有安撫司。”同時還派員赴漳、泉各地,“招沿海居民之不願內徙者數十萬人東渡,以實台地。”

如“陳”是台灣最大姓,這不但有“陳林半天下”的俚諺可證,“國史館”台灣文獻館(前台灣省文獻會)的數據也顯示:台灣每九個人中,就有一個人姓陳。據台灣文獻館考證,陳氏在福建本是大族,首位入台的陳氏是隨鄭成功驅逐荷蘭人的陳澤。須知凡是漳州籍遷台居民,不論何姓,都是經由東山,在銅陵關帝廟焚香卜吉後,才揚帆遠航的。

由於萬曆年間皇室朝廷曾正式明確宣稱關公不但“顯護在國,威庇在民”,舉國擁戴,是明朝皇室的護佑神,而且其“顏如渥丹,騎曰赤兔”,位證坤方,為“南方赤火神”。所以鄭成功不但入台之前曾在東山銅陵關帝廟親為虔敬求簽卜吉,而且待台灣局勢稍微安定,即在首府台南修建祀典關廟(永曆二十三年,即1669年,有大小兩座,今分別稱“大關帝廟”和“開基武廟”),就是傍依所奉明室寧靖王府的鍾樓修建的,並在入清之後繼續保留,不時重修。日據時代猶有大關帝廟“關公一夫當關,道路回避”故事:

“最引人津津樂道的是,1906年再次重修時,正巧遇日人改正街道,準備筆直的拓寬永福路,但祀典武廟卻位於預定道路終點中央,而引發拆遷爭議。最後日方不敵居民反對,加上敬重關公,終究迫使道路轉折繞行,隻拆除廟左外牆及官廳,而留下‘關公一夫當關,道路回避’的茶餘飯後話題。”

故能完好保留至今,成為台灣一級文物保護單位。與此同時,鄭氏部將及委任的地方官員也紛紛在各地任所興建關帝廟,掀起台灣興建關帝廟的第一波高潮。乾隆十七年《重修台灣縣誌》言:

“關帝廟:在鎮北坊。崇祀關聖大帝……偽時(按指明鄭時代)建,寧靖王書匾曰:‘古今一人’。康熙二十九年巡道王效宗修。五十三年巡道陳璸重修。五十六年,裏人鳩眾改建。乾隆三年巡道尹士俍倡修。舊誌府誌載各坊裏之廟:一在西定坊港口,俗呼小關帝廟;偽時建,康熙五十八年裏眾重修。一在道署左。康熙間道標營眾建;雍正三年巡道吳昌祚修,並撥鳳山縣大港社田租粟六十石,以供香燈;乾隆十七年巡道金溶鼎新改建。一在安平鎮。一在土墼埕保,今圮。一在永康裏許厝甲。一在保舍甲。一在新豐裏。俱偽時建。一在長興裏,偽時建。康熙五十九年重修。一在保大東裏,康熙五十六年建。一在澎湖媽宮西,康熙三十六年澎協副將尚宣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