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曆史發展到今天,“信用”這個詞已經包含著極其豐富的內涵。它可能是人類認識中最為複雜、最難以捉摸的概念之一。一些事物僅僅存在於人們的頭腦中,在所有的這些事物中,沒有哪一件比信用更加古怪,更加微妙;信用從來不是強迫的,而是自覺自願的,依賴於期望與擔心這樣一些感情;信用常常不用爭取而自行出現,又總是無緣無故地消失;而且信用一旦喪失,就很難完全恢複……
近幾年,潮汕地區出現的騙取出口退稅、走私販私、製假售假等違法犯罪活動,形成了一定的規模,有一定的“群眾性”。一些人甚至振振有詞:“謀財不害命,假貨不劣質”為自己的違法投機行為辯護。
南方某市有一條街,曆來無假貨,生意很好,前不久赫然打出一副招牌:“此地無潮貨”有的商店貼出“本店不賣潮貨”的海報。
潮汕人說,潮貨被視為假冒偽劣商品的同義詞,潮汕人幾乎成了“坑蒙拐騙”的代名詞。
粵東集團公司策事長馬振言說,騙稅之名出去後,全國都歧視你,好多人不願做潮汕人的生意,退不了稅、成本增加了,為了竟爭,價格又不能上調,對企業影響很大,現在他正準備把機器搬到別的城市做。
潮陽籍在香港的陳有慶光生說,前些時候他到北京,財政部的領導對他說,你們潮陽虛開增值稅發票波及13個省,影響了半個中國的市場經濟秩序,現在人家都不敢跟你們潮汕人做生意了。
信用不存在了,企業有業務往來,都互相猜疑,如履薄冰,交易行為倒退到“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的最原始狀態。潮陽市政協常委馬湖北同時是一個總部在香港的公司老板,他說,潮商的形象變了,守法的跟著一塊倒黴了,好多企業快倒閉了。
形象敗壞,投資環境惡化,外來投資者望而卻步,已來的人心思遷。據統計,近幾年在潮汕地區因投資環境問題遷走的企業達一千二百多家,僅去年就搬遷走了四百五十多家。
潮汕人說,重商本來不算錯,灰色經濟畸形瘋長,錯在一些人膽子太大,搞違法經營。
人是文化的載體,先進的人才少了,潮汕文化的發展步伐慢了,當地固有的商旅文化逐漸變味了。他們的思想停留在一夜暴富的心態上,特區優惠政策不能用在正路上,從政府部門到企業,都想走捷徑賺中間利潤,後來沒有了優惠政策,很難一下子轉到實業上來思想轉不過彎來,就搞些法律所不允許。
最近幾年,潮商的信用體係也逐漸淡泊,他們隻注重眼前利益,而忽視了老一輩潮商的信用第一的傳統思想,這使他們在市場上的口碑極差,並且現在的很多商人不願意和潮商經商,他們認為,一個沒有信用的商人是不足以讓人信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