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企業內部經濟責任製不斷發展完善
1981年,國務院發出了關於推行工業生產經濟責任製的兩個文件,1982年,又作為企業全麵整頓的重要內容納入中央2號文件。在4年的企業全麵整頓中,國家重點推廣了首都鋼鐵公司完善企業內部經濟責任製的經驗。1982年5月、6月,國家經委在首鋼先後舉辦了4期學習班,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經委主任和國務院各部門有關司局領導幹部和131個大中型骨幹企業的業務配套班子共880人參加了學習,培訓了一批“種子隊”。之後,各地區、各部門相繼舉辦經濟責任製培訓班,以責、權、利相結合,包、保、核相聯係為基本內容的企業內部經濟責任製,在企業中普遍建立起來。許多企業已從生產第一線人員到包括企業領導在內的全體職工,形成了層、線、崗相結合的縱橫連鎖的經濟責任製網絡體係。不少企業通過實施經濟責任製層層分解、層層落實到每一個崗位,保證了企業方針、目標的實現,取得顯著的經濟效益。
3.整頓勞動組織,勞動紀律初見成效
一是整頓企業的勞動組織,按定員定額組織生產;二是精簡企業組織機構,合理配備各類人員。經過整頓,企業機構臃腫、人浮於事、“一線緊,二、三線鬆”狀況有所改善;三是整頓後的富餘人員基本得到妥善安置。4年來,工交、建築、商貿企業初步撤出和安置富餘人員約300萬人。大中型企業普遍建立了生活勞動服務公司,開辟了生產門路,開展了第三產業。四是企業勞動紀律得到加強,職工出勤率和工時利用率普遍提高。
4.企業管理的各項基礎工作普遍提高
在企業全麵整頓中,為了規範各項管理基礎工作,國家經委、全國總工會於1983年3、4月間聯合舉辦了企業管理基礎工作研究班。總結出管理基礎工作的6項內容,即標準、計量、定額、信息、規章製度、基礎教育,提出了6項工作的基本要求,以此作為各項管理基礎工作的整頓標準。經過4年整頓,企業管理各項基礎工作得到普遍提高。一是各種標準的數量擴大,水平提高;二是計量工作有所加強,計量升級活動初見成效;三是實行定額管理的麵有所擴大,定額水平得到提高;四是信息工作引起普遍重視;五是以責任製為核心的企業規章製度日益完善;六是基礎教育工作有較大進展。
5.職工隊伍素質有很大提高
企業全麵整頓中,認真貫徹了《國營企業職工思想政治工作綱要》、《職工守則》、《職工獎懲條例》,職工的思想政治覺悟和主人翁責任感得到提高。職工培訓工作有計劃、多渠道、多形式的開展,提高了企業職工的文化、業務、技術素質。據2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統計,1982年至1985年,青壯年職工的文化補課累計合格2083萬人,為應補課人數的75.9%;技術補課累計合格1596萬人,為應補課人數的74.4%,兩者都超過了國家規定的60%的低限要求。1983年到1985年,全國有8萬名廠長(經理)分期分批參加全國統考,合格率達至95%以上。
6.促進了企業經濟效益的提高
經過整頓合格的企業,經濟效益普遍高於整頓前的水平。1985年與1981年相比,全國工業總產值增長了47.5%,實現利稅增長38.1%,上繳利稅增長16%。國營工業企業虧損戶由12598戶減少到4718戶,虧損麵由31%降到12%。商業企業1985年與1982年相比,銷售總額增長20.7%,利潤總額增長62.5%,上繳利稅增加47%,虧損麵減少40%。
(四)企業全麵整頓為深化改革、推進管理現代化打下了良好基礎
一是全麵整頓為企業經營思想、經營機製的轉變創造了條件。通過企業整頓,廣大企業初步樹立了市場觀念、投入產出觀念、金融觀念、質量觀念、人才觀念。企業組織機構不斷得到調整,加強了市場開發和營銷服務機構,不少企業已經由單純生產型逐步向生產經營型轉變。
二是全麵整頓與改革同步開展,保證了改革的順利進行。整頓和改革同步推進,既豐富了整頓的內容,又推動了改革的深化,特別是企業內部三項製度(勞動、人事、工資)改革、領導體製改革,效果十分顯著。
三是推進了企業管理現代化的發展。不少企業在管理思想、管理組織、管理方法、管理手段、管理人才的現代化方麵,邁出了可喜的步伐,特別是許多企業開始應用計算機。
企業全麵整頓取得很大成績,但當時情況是,我國企業的管理水平同國民經濟發展要求,同國際水平相比,差距還是很大的。產品質量差、物質消耗高、經濟效益低、職工素質不高的問題仍然存在。一部分企業管理基礎工作仍然薄弱,應變能力、競爭能力不強,經不起市場變化的衝擊。當然,通過一次整頓不可能把所有問題都能解決,企業整頓也並非一勞永逸,需要在深化改革中開展經常性的整頓。整頓也就是調整,也是一個不斷發展和完善的長期過程。通過不斷發展和完善,企業的整體素質才能不斷提高,逐步實現企業管理現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