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極必反,月盈則虧。當事物發展到極度旺盛的時候,必然要走下坡路。經商也是如此,一個行業發展到最高峰時,必然會呈現下滑的趨勢。此時,如果拘泥守舊,不及時轉換方向,必會導致處處碰壁。經商過程中,遇到這種情況,一定要把握時機,懂得取舍,向新的有發展潛力的行業發展。
當李嘉誠的塑膠花更上一層樓時,香港塑膠廠如雨後春筍,一時間蔚然成風。
此時的塑膠花與“物以稀為貴”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父親李雲經的教育感染和熏陶了李嘉誠,李嘉誠在經商時總是能夠結合他學到的古代文化去思索自己所遇到的問題。
李嘉誠深知物極必反的規律,在經營塑膠花之前,他就能夠高瞻遠矚,認識到塑膠花行業不會一直興盛,他認為如果始終堅持以其為主打產品,定會讓公司走向破產。
雖然塑膠花還是像剛盛行的時候那樣漂亮,但是它的大量湧現已經讓人們對其失去了興趣。李嘉誠有著一定的英語功底,有閱讀外國雜誌的習慣,他從外國雜誌中了解到,在一些國家和地區,一些家庭已經把塑膠花當作垃圾扔掉,塑膠花的需求量持續減少,導致市場上出現了產品積壓的情況。
李嘉誠的推斷又被證實是正確的,他同時也承認英語學習在他的創業之路上給予了他很大的幫助。他之所以能夠緊跟意大利塑膠花的腳步開發出具有中國特色的塑膠花,以及從雜誌上獲悉塑膠花市場已有積壓狀況,不僅與他的深謀遠慮有關,同樣與他的英語閱讀能力有關。可見,要想在商戰中大展鴻圖,還是得多學習一些東西,隻有這樣,看問題才會更加全麵,更能及時捕捉商機,勝算才會更大。
這段時間,香港也出現了幾次塑膠花產品積壓現象,這與香港塑膠廠猛增導致的生產泛濫和歐美塑膠花市場的萎縮有著直接關係。
雖然長江公司沒有因為市場上塑膠廠的頻繁增加和產品過剩受到影響,但李嘉誠還是從中嗅到了危機。他知道自己不能挽回塑膠花的衰弱趨勢,於是以一顆平常心看待這種現象,並無聲無息地從這個使他成名的產業中撤出。
時間證明了他的選擇是正確的。1960年,香港塑膠廠發展到近600家;到1968年,塑膠廠數量在1960年基礎上翻了兩番,竟達到1900家;到了1972年,則增至近3500家。很多廠家因為貪戀塑膠行業的利潤,未能抽身而出結果一敗塗地。
李嘉誠的明智之處還在於,他並沒有立即從塑膠業中撤出。因為在當時,長江公司的塑膠產品經營狀況仍然不錯,每年都有很大的利潤,他隻是采取了未雨綢繆的辦法。其實,在以後的十幾年中,李嘉誠的塑膠產品在各個方麵還是處於領先地位,這些資金積累無疑為他向其他方向的發展奠定了經濟基礎,樹立了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