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充分準備,化險為夷(1 / 1)

做生意本身,就是一件帶有風險的事情。即使穩紮穩打,還是承擔著風險。如果做好了應對風險的準備,待風險來臨,外人看來,形勢急迫,但自己卻能胸有成竹,應付自如。這樣,不但能夠化險為夷,還能夠取得較高的利潤。

李嘉誠靠塑膠花起家,但是在香港做塑膠花生意的不止李嘉誠一人,他能獨占鼇頭,靠的就是速度。

長江公司的塑膠花牢牢占領了歐洲市場。1958年,長江公司的營業額達1000多萬港元,純利100多萬港元。

塑膠花是李嘉誠平生掘得的第一桶金,也贏得了“塑膠花大王”的稱號。

這一年,李嘉誠剛好30歲,真正的而立之年。

長江公司的塑膠花製品成功打入歐洲市場後,李嘉誠的目標仍然沒有完全實現。他帶著自信和堅定,決定進軍北美市場。

美國和加拿大是北美的兩個重要消費市場,這兩個國家經濟都非常發達,消費水平高,他們的消費額甚至占到全世界消費額的25%以上。能夠將產品打入北美,必然會帶來大收獲。

這時候的李嘉誠采用了新的策略,他一方麵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為公司產品做宣傳,一方麵通過關係從一些商會或香港政府相關部門打探北美洲各個貿易公司的地址,待準備就緒,李嘉誠把公司製作的宣傳畫冊和宣傳材料紛紛寄向北美的各個貿易公司。

很快,北美貿易公司就把信息反饋了回來。一家大型貿易公司看了李嘉誠寄來的宣傳品後,對長江公司的塑膠花非常滿意,與歐洲市場的代理商一樣,被物美價廉的產品所打動,決定前來考察訂購。

李嘉誠為自己創造商機的同時,也給自己帶來了挑戰。因為,此公司若派人過來洽談業務,定會考察整個香港同行業的狀況,然後擇優合作。李嘉誠的猜想很快得到了證實。後來,李嘉誠跟該公司取得了電話聯係,從電話中了解到了這一情況。他們希望李嘉誠作為向導,陪同他們考察。

李嘉誠此時最大的願望是能夠獨家占有這個客戶,因為他對自己的產品非常自信。但他不得不麵對這樣一個現實:香港同行業中,從事塑膠花生產的企業有300家之多,從實力、生產規模來看,長江公司隻能勉強算得上中等水平。商業交往中,給有意向合作者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是非常重要的。李嘉誠吸取了上次與歐洲批發商洽談業務的教訓,不能存有半點僥幸心理,一定要以自己的實力和規模取勝。

然而美方代表到香港的時間僅是一個星期後,如此短促的時間給李嘉誠帶來了更大的考驗。機不可失,時不再來,李嘉誠當機立斷,馬上召開高層會議,宣布在一周時間內最大限度地擴大塑膠花的生產規模。

此時的李嘉誠正在北角籌建一座工業大廈,但還未竣工,隻好另租廠房應急,最終在北角繁華地段租了一套占地1萬平方英尺的標準廠房。由於資金不足,李嘉誠以正在籌建的工業大廈為抵押,從銀行獲得大量貸款。

知道內情的部下無不為此舉措擔心,他們認為,李嘉誠的這一做法多少帶有盲目性,如果生意不能談妥,勢必會損失慘重。然而李嘉誠卻認為這次冒險是值得的,既然木已成舟,就必須背水一戰,餘下的任務是廠房搬遷。僅僅一周的時間,工作量卻異常巨大:舊廠房中可用設備的轉入,新設備的購置,機器的調試,新員工的培訓等等。雖然事務繁多,但李嘉誠卻忙而不亂,他如同一個指揮作戰的大將軍,把一切盡收眼底,把事情都安排得井井有條。經過7個晝夜的努力,李嘉誠和員工們齊心協力,終於完成了這項看似無法完成的艱巨任務。

當北美洽談人員飛抵香港後,李嘉誠不顧勞累,趕往啟德機場迎接。北美公司代表剛下飛機,便要參觀李嘉誠的廠子。李嘉誠難免有些壓力,畢竟廠子剛搬遷,且好多工人都是剛培訓完畢。

李嘉誠的辛苦沒有白費,這位美商代表非常看好李嘉誠的公司,因為從李嘉誠的廠裏,美商看到了先進的設備,大的生產規模以及西化的管理方式,達到了歐美同行業的水平。

雙方談得很投機,並很快簽訂了合同。美方代表似乎猜透了李嘉誠的心思,不打算去別的塑膠廠繼續考察。就這樣,李嘉誠獨攬了這家大貿易公司在香港的塑膠花生意。

李嘉誠在歐洲和北美洲兩個巨大的市場打開局麵後,長江公司成為了世界上最大的塑膠花生產基地,李嘉誠也因此被人們稱為“塑膠花大王”。

李嘉誠經典語錄:

我表麵謙虛,其實很驕傲,別人天天保持現狀,而自己老想著爬上去,所以當我做生意時,就提醒自己,如果繼續有安於現狀的心,遲早碰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