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名商鬆下幸之助說過:“一個高明的槍手,他的收槍速度往往比出槍還要快。”李嘉誠就是這樣一位傑出的槍手。
戰國時越王勾踐的得力助手範蠡、文種助越滅吳後,文種因貪戀富貴招致殺身之禍,而範蠡急流勇退,身名俱全。李嘉誠的行為有些像範蠡,隻不過範蠡最終隻是保全了自己,而李嘉誠卻保全了整個長江公司。
逐漸從塑膠行業隱退的同時,李嘉誠開始了新的思索,他在思索著一個新的創業方向,並且開始四處尋找商機了。他相信,機會隻屬於敢於去尋找、發現它的人。此時的李嘉誠已經持有近億元的流動資金。
在找尋的過程中,李嘉誠發現了一個在當時異常明顯的現象,香港的人口仍在不斷激增,由1950年的近200萬人急升至20世紀50年代末的近300萬人。人口的增多,最緊要的問題便是住房。另外,隨著香港經濟的發展,寫字樓、廠房、商鋪的需求量也不斷加大。
另外,香港麵積雖小,卻有不少山地。這種地理狀況使得能夠居住的麵積更小,它的人口密度在世界上可名居前列,達到了每平方公裏5000餘人。
李嘉誠發現了這個絕妙的創業機會,他堅信,在香港經營房地產定會有很大的發展潛力,前景亦非常廣闊。
除1958年在工業區的繁盛地段北角購地,籌建了一棟十來層的工業大廈,時隔兩年,李嘉誠在新興工業區柴灣又建起了工業大廈。這兩棟大廈的興建標誌著李嘉誠正式向地產業進軍,日後地產界又多了一位巨子。
李嘉誠的經商智慧更加突出,他敢於急流勇退,盡管當時從塑膠行業中還能夠獲利,但是他沒有緊追不放。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李嘉誠正是考慮到了這一點,盡管他不忍心放棄自己一手創辦起來的塑膠產業,但大勢如此,惟有順應時勢,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接著,他開始尋找商機。憑著特有的商業靈感,他嗅到了房地產這塊肥肉。於是,他立即改弦更張,進軍房地產。他不愧為一個公司的帶頭人。企業就是一艘在大海中航行的船,李嘉誠便是長江公司這艘船的船長,是進是退,必須由他做出最終的決策。李嘉誠不負眾望,帶領著長江人將奔向另一個領域,取得其他行業的輝煌戰果。
李嘉誠經典語錄:
我每逢做出商業決定前,總會先將其可能性研究得清清楚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