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要做大事,謹慎二字不可丟(2 / 2)

為了迅速擴張地產,廖寶珊不顧一切,幾乎掏空了儲戶的存款,災難一步步向他靠近。

1961年,廖創興銀行發生擠提風潮,廖寶珊此時負債累累,無法承受來自多方麵的壓力,結果因突發腦溢血而猝亡。

在這位令自己尊敬的前輩身上,李嘉誠看到了地產與銀行業的風險,深刻認識到投機地產的害處,它就如同投機股市,在“一夜暴富”的背後,往往隱藏著“一朝破產”。

廖創興銀行的擠提風潮好像引起了香港政府的警覺,為了引導地產業向正確的方向發展,他們對建築業上的一些條例做了修改。但是,建築法的修改和實施之間還有一個時段,修改後的建築法在1966年才能生效。香港政府對建築法的修改引起了一輪新的建房高潮,因為眾多地皮擁有者認為,修訂後的建築法無疑會對今後的建築業限製更多,它的實施肯定會影響到自己的利潤。為了能夠在修訂後的建築法實施前大撈一筆,地產商和銀行並沒有吸取被人們稱為“西環地產之王”的廖寶珊的慘痛教訓。地產商生怕錯過最後機會,爭先恐後地建樓;各銀行也挽起衣袖,大顯身手,他們不僅積極地配合地產商,為他們提供按揭,而且自己也加入了建樓行列中。短短幾年的時間內,一座座高樓拔地而起,矗立在香港的各個地方。

在眾多地產商和銀行大肆建樓時,李嘉誠按兵不動,沒有被眼前的建房熱潮混淆視線。他始終保持冷靜的頭腦,結合自己多年來的經商經驗和前幾年從老前輩廖寶珊身上得到的深刻教訓,慎重地對待房地產行業。作為地產界的新秀,李嘉誠的謹慎和沉著充分顯示了他“眾人皆醉,惟我獨醒”的大家風範。

1965年1月,明德銀號重蹈覆轍,為了投機地產將銀行儲戶存款掏空,因擠提宣告破產。明德銀號的破產猶如一根導火索,它引發了全港的擠提風潮。眾多參與地產投機的大小銀行都陷入了危機之中,整個銀行業呈現出了一派蕭條景象,就連頗具實力的恒生銀行也招架不住,無力抵抗這次擠提風潮,為了免遭破產,不得不將股權出賣給彙豐銀行。

銀行業的不景氣直接影響著房地產業,因為它是地產業的後盾。建房熱潮的掀起,更加拉進了兩者的關係。銀行業就如同房地產業的血液,銀行業出現了危機,房地產業就會因供血不足甚至沒有供血來源而癱瘓。

擠提風潮發生後,靠銀行輸血的房地產業一落千丈。一些炒家因脫身遲緩弄得臂斷翼折,血本無歸。那些投機的地產商和建築商紛紛宣布破產。

在這次大危機中,李嘉誠謹慎發展的策略讓他在地產業中損失甚微。在其他地產商忙於補救之時,他卻在穩步拓展著自己的地產事業。

從上麵的事例中可以看出,李嘉誠的經營方法的確有可取之處。但我們不能因此否定其他的經商方式。經營方法是否可取是由多方麵的因素決定的,就拿賣樓花來說,在當時的確弄得地產商傷痕累累,但是,在今天的房地產界,賣樓花大有其市。正所謂商無定法,經營成功的關鍵在於經營方法的實效性,而不僅僅在於經營方法本身。霍英東是賣樓花的始作俑者,如今,他一樣是一個成功的地產巨頭。

從這個角度來講,我們要學習的不是李嘉誠的經營方法,而是他的經營策略。初入地產行業的李嘉誠,知道自己羽翼不豐,資金有限。他輸不起、賠不起,於是選擇了隻租不售的方式來發展物業,這種經營方式與賣樓相比,雖賺頭不大,資金回籠也比較緩慢,但是有一點,它可以保證自己在不輸不賠的情況下發展物業。李嘉誠的經營方式和他與生俱來的性格是相符的。

因此,在製訂經商的戰略戰術時,必須要做到謹慎,在謹慎的前提下謀求發展。

李嘉誠經典語錄:

擴張中不忘謹慎,謹慎中不忘擴張。進取中不忘穩健,在穩健中不忘進取,這是我投資的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