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用心良苦,延續自己的財富神話(1 / 3)

如何讓自己的財富金字塔繼續穩固呢?李嘉誠思考過這樣的重要問題。曆史上許多名門望族,雖然顯赫一時,卻富貴不過三代,甚至不過第二代,其原因何在?這是李嘉誠隨著年齡的增長思考越來越多的一個問題。

任何事業要想後繼有人,不斷發揚光大,都需要大力培養人才,尤其是要大力培養接班人。也隻有把事業交給能夠光大門楣的人,才算盡到了自己的全力。因此,李嘉誠用人之道的一個顯著的特色,是注重培養後繼人。

李嘉誠曾多次聲稱,他素來不主張古老的家族性統治,更看重西方公眾公司的一套。公司首腦由董事股東選舉產生,而非父傳子承,這樣方可保持活力。“如果我的兒子不行,我不會考慮讓他們接班,我不在乎家族內和家族外的人秉掌大權”。

在香港,曾有不少“二世祖”照樣克紹箕裘。他們或浪子回頭,奮發圖強;或有負父訓,落得一敗塗地。作為含著金銀匙出生的世家弟子,難免都會有紈絝之氣。據接觸過李家兩公子澤钜、澤鍇的人稱,李家公子卻毫無紈絝之氣。不過,他們能否擔當龐大基業的重任,就是其老爸李嘉誠也不敢下結論。

李超人是血肉之人,在接班問題上,同樣表現出“親情難舍”。李嘉誠、莊月明夫婦,在接班人培養上,可謂煞費苦心,深謀遠慮,而絕不溺愛。

溫室裏的幼苗是不能夠茁壯成長的。他常帶兒子去看外麵的困難,領會人生的艱辛;帶他們坐電車坐巴士,又跑到路邊報紙攤,看那個一邊賣報紙一邊還在溫習功課的小女孩,讓他們知道什麼才是求學態度。他希望兩個兒子,從身邊大眾身上去接受、領悟人世的坎坷,去品味該如何去做人。

李澤鍇在國外上大學時,李嘉誠前往探望那天下著雨,他遠遠看見一個年輕人背著大背囊,踏著自行車,在車輛之間左穿右插。李嘉誠心想,“這麼危險。”等到走近了,再看清楚一點,這才發現原來是澤楷。

當初,他送兩兄弟到國外讀書,李嘉誠沒打算給他們買汽車,隻買了兩輛自行車給他們代步。自那次目睹險境後,他才放棄了這種磨煉兒子的方法。

李澤楷不滿14歲赴北美讀大學預備學校。同學不論出身富家或平民,皆有很強的獨立意識。目睹耳染,李澤楷很快習慣了獨立生存。父親去看兒子,發現澤楷假日在網球場拾球賺錢。李嘉誠回港後對夫人莊月明高興地說道:“澤鍇學會勤工儉學,將來準有出息。”

李嘉誠談起教子經驗時說:“沙地裏長出來的樹,要拔起來,你說有多難呢?”

兒子在家時,每當星期天,李澤钜、李澤楷兩兄弟必定會跟父親出海暢遊。這已是多年的老習慣了,像一日三餐一樣不可或缺。也許大家會感到奇怪,不就出海嗎?人人都會,人人都去。但是,他們出海暢遊的目的,在於他們要協力上演一幕“壓軸好戲”。

據李嘉誠所言:“每次出海時,他們一定要聽我講話。我帶著書本,是文言文那種,解釋給他們聽,然後問他們問題,我想,到今天他們亦未必看得懂,但那些是中國人最寶貴的經驗和做人宗旨。”

有人說,傳統文化與商業文化大相徑庭,水火不融。但成為商界巨子的李嘉誠,卻能將這兩者很好地融為一體。在香港這個物欲橫流的商業社會中,他體現出了一個中國人應有的傳統美德,確實難能可貴。

做人跟做生意一樣,李嘉誠有自己堅守的原則。他常對兒子講:“有些生意,給多少錢讓我賺,我都不賺……有些生意,已經知道是對人有害,就算社會允許做,我都不做。”在滾滾紅塵當中,可以辟一處地方安頓好自己的良心,身心亦較舒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