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的誠懇態度使他得到他們中的大多數人的諒解,他們都是業務夥伴,長江塑膠廠倒閉,對他們同樣不利。銀行放寬償還貸款的期限,但在未償還貸款前,不再發放新貸款。原料商同樣放寬付貨款的期限,對方提出,長江廠需要再進原料,必須先付70%的貨款。
客戶雖然態度不一,但大部分還是做了不同程度的讓步。有一家客戶曾把長江廠的次品批發給零售商,使其信譽受損,經理怒氣衝衝來長江廠交涉,惡語咒罵李嘉誠。李嘉誠親自上門道歉,該經理很不好意思,承認他的行為莽撞,還說李嘉誠是可交往的生意朋友,希望能繼續與其合作。他還為長江廠擺脫困境出謀劃策。
李嘉誠的“負荊拜訪”,達到初步目的。他卻不敢鬆一口氣,銀行、原料商和客戶,隻給了他十分有限的回旋餘地,事態仍很嚴峻。
積壓產品太多,庫滿為患。這之中,一部分是質量不合格,另一部分是延誤交貨期的退貨,產品質量並無問題。李嘉誠抽調員工,對積壓的產品普查了一次,將其歸為兩類,一類是有機會做正品推銷出去的,另一類是款式過時,或質量粗劣的。
李嘉誠如初做打工仔那樣,馬不停蹄地到市區推銷,結果正品賣出一部分。他不想被積壓產品拖累太久,全部以極低廉的價格將積壓產品賣給專營舊貨次品的批發商,在製品的質檢卡片上,一律蓋上“次品”的標記。
李嘉誠陸續收到貨款,然後分頭償還了一部分債務。
在危機之中,原來的一些親戚朋友,有的對李嘉誠敬而遠之,生怕他開口借錢或帶來麻煩;有的來電話,或主動上門,為李嘉誠分擔憂愁,安慰激勵,獻計獻策,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李嘉誠又一次體驗到世態炎涼、人情冷暖。
每個人都難免會有這樣或那樣的弱點,李嘉誠求發達,絲毫不含報複的成分,他後來發達,成為一名巨富,不計前嫌,仍與這些在危難中曾疏遠他的親友保持來往。
危難見人心,路遙知馬力。李嘉誠正是靠那些真誠親友,獲得新訂單,籌到購買原料、添置新機器的資金。被裁減員工又回來上班,李嘉誠還補發了他們離廠階段的工薪。長江塑膠廠出現轉機,產銷漸入佳境。
1955年的一天,李嘉誠召集員工聚會。他首先向員工鞠了三個躬,感謝大家的精誠合作。然後,他用難以抑製的喜悅之情宣布:“我們廠已基本還清各家的債款,昨天得到銀行的通知,同意為我們提供貸款。這表明,長江塑膠廠已走出危機,將進入柳暗花明的佳境!”
話音剛落,員工頓時沸騰起來。散會前,每個員工都得到一個紅包,是由李嘉誠親自分發的。
夜深沉,海風裹挾著絲絲涼意。忙碌了一整天的李嘉誠,爬上附近的一座小山崗,極目遠眺中區的萬家燈火和海域中行走的巨輪,他陷入了沉思之中。
由於當時塑膠行業競爭激烈,如果某個企業一帆風順,必然會遭到其他企業的排擠,排擠的過程中,各種正當和非正當的競爭方式都會出現,剛走出困境的長江塑膠廠同樣遇到了這樣的情況。
長江塑膠廠剛要重新起步,報刊上就登出了長江塑膠廠破舊的廠房照片,這些照片會讓人覺得這個企業的生產條件如此落後,一定沒有遠大的發展前途,而這正是同行業的某些競爭對手希望看到的。
經過上次企業幾近倒閉的磨難後,他充分感受到作為一個企業帶頭人的重大作用。麵對眼下的情況,李嘉誠變得異常冷靜,大腦也比較清醒,他開始積極思考解決問題的策略。
很快,李嘉誠有了主意。他拿上這份報紙,帶上自己企業的產品,開始走訪香港的各個代銷商。見到代銷商後,李嘉誠會誠懇地對他們說:“我們的企業尚處於創業初期,廠房正如報紙上曝光的那樣破舊。生產條件雖然不好,但這並沒有影響我們企業的產品質量,歡迎到我們廠參觀考察,如果覺得滿意,我們非常願意合作。”然後把產品給代銷商看。
李嘉誠就這樣走訪了近百位代銷商,其中的辛苦可想而知。代銷商們被李嘉誠的真誠和坦率打動了,再加上他的產品質量相當好,實在無法挑剔。不久,很多代銷商紛紛在長江塑膠廠訂貨。由於李嘉誠的正確策略,塑膠廠這次沒有遭到不幸,而是呈現出一番興隆景象。
李嘉誠回首這段歲月時說:
“信譽、誠實,也是生命,有時甚至比自己的生命還重要!”
李嘉誠經典語錄:
“方寸之間,自有天地”,我認為一生中做很多事,確是付出金錢、時間和心血去貢獻別人,這令我一生引以為榮和自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