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創業初期,有許多的機遇可供選擇,有許多有利條件可供利用,似乎前景非常廣闊,然而挑戰和機遇並存,伴隨成功到來的也有危機。有些商人好大喜功,貪圖暴利,結果卻出現意想不到的危機。一旦出現危機,就要用真誠去求得別人的原諒,因為真誠的心最容易打動別人。危機過後要痛定思痛,認真反思過錯,總結教訓。
李嘉誠人如其名,其誠可嘉。
在塑膠廠蓬勃發展的同時,危機漸漸向李嘉誠靠攏,但當時的他並沒有意識到。
不久,一位客戶告知李嘉誠,他的塑膠廠生產出來的塑膠製品存在質量問題,要求馬上退貨。
被勝利衝昏了頭腦的李嘉誠,此時清醒了過來。他分析了情況,為了急於發展工廠,他忽略了產品的質量問題,而是一味地追求數量,是自己的疏忽釀成了今天的苦果,但此時悔過已經來不及了。此時的李嘉誠手中還有很多訂單,不知情的客戶還在不斷地打電話催貨。李嘉誠進退兩難,一方麵,依靠廠裏的這些異常陳舊的機器生產出高質量的產品是很困難的,另一方麵,客戶的訂貨如果不能按時送到,生產方是要被罰款的。
很快,問題越來越嚴重。客戶份份找上門來,要求退貨的同時還要長江塑膠廠賠償他們的損失。因為,長江塑膠廠的客戶都是中間商,他們將自己訂購的產品批發給零售商或通過出口賣給海外的經銷商,通過買賣中間的差價來獲利。信譽是這些中間商能夠獲利的重要保證,因為,當時的塑膠行業競爭尤為激烈,用戶愈發關注塑膠製品的質量和款式。而長江塑膠廠的產品質量恰恰出了問題,也難怪中間商們向李嘉誠索賠損失。
形勢對長江塑膠廠越來越不利,倉庫裏存滿了因質量問題和未如期交貨而被退回的塑膠玩具。看著客戶一個個與自己的廠子脫離合作關係,李嘉誠心急如焚,沒了客戶,塑膠廠就會麵臨倒閉的境況。
禍不單行,銀行了解到長江塑膠廠這一情況後,立即派人去向李嘉誠收回貸款。當時,因為借貸關係,銀行對企業有一定的掌控能力,如果企業內部出現了大問題,隨時都有被銀行清盤的危險。長江塑膠廠的內部也有所動亂,由於半數產品出現質量問題,造成開工不足,一部分員工被裁減了下來。被裁減的員工心中不滿,而繼續工作的員工內心七上八下,不知道塑膠廠的命運如何。全廠上下充滿怨言,人人心浮氣躁。
身處危機中的李嘉誠體會到了做老板的難處。雖然以前自己在別人的塑膠廠做過總經理,但畢竟隻是處理一些日常事物,而不是公司的最終決策人。此時的他卻是一個企業的帶頭人,他的決策代表著企業的發展方向,決策中出現任何失誤,都有可能導致企業的毀滅。這次的教訓使李嘉誠充分體會到了作為一個帶頭人的難處。後來,李嘉誠也承認,創業之初自己不是一個出色的船長,他不認為自己是一個天生的優秀經營者,他悟出了一些經商要訣是在經曆過很多磨難之後。
在塑膠廠瀕臨倒閉那些日子裏,李嘉誠回到家裏,強做歡顏,怕母親為他的事寢食不安。知兒者,莫過其母。母親從嘉誠憔悴的臉色、布滿血絲的雙眼,洞察出長江廠遇到了麻煩。母親不懂經營,但懂得為人處事的常理。母親是個虔誠的佛教徒,李嘉誠走向社會,母親總是牽腸掛肚,早晚到佛堂敬香跪拜,祈禱兒子平安。她還經常用佛家典故,來喻示兒子。
母親對李嘉誠平靜地說道:很早很早之前,潮州府城外有一座古寺。雲寂和尚已是垂暮之年,他知道自己在世的日子不多了,就把他的兩個弟子——一寂、二寂召到方丈室,交兩袋穀種給他們,要他們去播種插秧,到穀熟的季節再來見他,看誰收的穀子多,多者就可繼承衣缽,做廟裏住持。雲寂和尚整日關在方丈室念經,到穀熟時,一寂挑了一擔沉沉的穀子來見師父,而二寂卻兩手空空。雲寂問二寂,二寂慚愧道,他沒有管好田,穀種沒發芽。雲寂便把袈裟和瓦缽交給二寂,指定他為未來的住持。一寂不服,師父道:“我給你倆人的穀種都是煮過的。”
李嘉誠悟出母親話中的玄機——誠實是做人處世之本,是戰勝一切的法門。李嘉誠為自己所做的事,流下悔恨的眼淚。
翌日,李嘉誠回到廠裏,工廠仍籠罩在愁雲慘霧之中。李嘉誠召集員工開會,他坦誠地承認自己的經營錯誤,不僅拖垮了工廠,損害了工廠的信譽,還連累了員工。他向這些天被他無端訓斥的員工賠禮道歉,並表示,經營一有轉機,辭退的員工都可回來上班,如果找到更好的去處,也不勉強。從今後,他保證與員工同舟共濟,絕不損及員工的利益,而保全自己。
李嘉誠說了一番渡過難關、謀求發展的話,員工的不安情緒基本穩定,士氣不再那麼低落。
緊接著,李嘉誠拜訪銀行、原料商、客戶,並分別向他們認錯道歉,祈求原諒,並保證在放寬的限期內一定償還欠款,對該賠償的罰款,一定如數付賬。李嘉誠絲毫不隱瞞工廠麵臨的空前危機——隨時都有倒閉的可能,懇切地向對方請教拯救危機的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