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銳眼識金,大張旗鼓(2 / 2)

第四個大型屋村計劃:嘉湖山莊

新界元朗以北,有一個天水圍村,它與深圳西區僅隔一條狹長的海灣,這就是後來的嘉湖山莊。

嘉湖山莊這個屋村計劃從推出到實施,同樣經曆了長達10年的漫長時期,這也許就是所謂的“好事多磨”吧。

早在1978年,長實已經與會德豐洋行合作,已購得天水圍的地皮。次年後期,中資華潤集團從中購得股權,三方合作組建了巍城公司。三家的股份占有額差距甚大,華潤集團占51%,而長實僅持有12.5%的股份,明顯處於劣勢。

公司成立後,華潤集團意氣風發,氣勢磅礴,欲大幹一番。他們計劃在15年內徹底改變天水圍的境況,把它變成一座可容納50萬人口的新興城市。

當時的李嘉誠正在收購和黃公司,沒有精力直接參與天水圍這塊寶地的策劃,華潤集團一手包辦,這也促成了它的失敗。畢竟,華潤集團是中國外貿部在港成立的一家貿易公司,對地產發展缺乏一定的經驗,同時對香港地產業的規律也不能吃透。

危機很快出現,1982年7月,港府作出決定:收回天水圍的土地,在收回的土地中,以8億港元的價格批給巍城公司40公頃,並要求該公司在12年內在此建成價值為近15億港元的建築群,同時負責清理政府收回的土地。如果巍城公司不能完成港府給它定下的任務,土地和8億港元將被充公。

1983年年底,港府在此基礎上又作要求:港府欲投資40億港元用於天水圍的市政工程,並將此工程承包給巍城公司,並要求該公司確保有15%的利潤。市政工程包括整理地盤工程和基本建設兩大塊,共需投入近26億港元。

華潤集團的頭上無疑被港府澆了一大盆冷水,他們的雄心壯誌被澆熄了,興建城市的計劃亦落空。一些小股東見形勢不好,紛紛準備退出。

李嘉誠沒有放棄,他在靜觀其變的同時,不斷買進小股東拋出的股份。

整整10年,李嘉誠熬過來了。1988年,李嘉誠的股份占有額達到49%,與華潤集團勢均力敵。

該年年底,長實與華潤簽訂協議。協議的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兩個方麵:

(1)長實保證華潤在天水圍工程中獲利7.52億港元,並在動工之前預付75%的許諾利潤;如果將來的售樓價格高於協議範圍,兩公司共享超額利潤,華潤提51%。

(2)長實全權負責天水圍的發展計劃與銷售工作,費用由長實承擔。

此時,距1982年港府定下的要求已有6年,長實隻剩6年的時間來完成政府的那個令很多股東望而生畏的要求了。

據當時的情況估計,若能夠達到政府的要求,實際利潤有可能達70億港元。但沒有達到政府的要求,將會造成巨大損失。

協議通過後,長實在李嘉誠的率領下,奮力拚搏。至1995年,長實最終以驚人的速度完成天水圍屋村的建設。李嘉誠的第四個大型屋村計劃——嘉湖山莊順利完成。

嘉湖山莊擁有近60幢商業和住宅樓宇,占地麵積約1100萬平方英尺,可容納近6.5萬人口。李嘉誠在此次屋村計劃中得到了更多的利潤,狠狠地賺了一大筆。同時,華潤集團不費吹灰之力,在被長實拯救的同時,又輕輕鬆鬆得到了大實惠。

李嘉誠的這種做法使得長實與中資的關係更加密切,從而為以後的友好合作埋下了伏筆。

在屋村建設的過程中,李嘉誠一展雄風,幹得轟轟烈烈,讓人豔羨。人們在稱道“超人”過人的膽識與氣魄之時,無不驚歎他鍥而不舍的精神。

他緊緊咬住興建屋村不放,看準時機便立即出手,充分顯示了他的商戰風格。

李嘉誠經典語錄:

隨時留意身邊有無生意可做,才會抓住時機,著手越快越好。遇到不尋常的事發生時立即想到賺錢,這是生意人應該具備的素質。